心绞痛检查方法
心绞痛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检查、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心脏核素检查。静息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证据但有局限性;动态心电图能捕捉日常活动时心电图变化;平板和踏车运动试验可激发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心脏核素检查的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能显示心肌缺血情况。
一、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静息状态下记录心电图是心绞痛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约有半数心绞痛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可正常,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对于有胸痛发作的患者,静息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如ST段压低(≥0.1mV)、T波倒置等,这些改变提示心肌在静息时存在缺血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电图范围有所差异,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电图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结合年龄因素进行判断;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等,即使静息心电图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心绞痛可能。
2.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患者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对于短暂发作的心绞痛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肌缺血发作,通过分析心电图中ST-T改变与患者症状发作的关系,明确心肌缺血的发作规律和程度。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经常有活动后胸痛但发作不频繁的患者,Holter监测能提供更全面的心电图信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心绞痛发作可能不典型,Holter监测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的心肌缺血。
二、运动负荷试验
1.平板运动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上进行运动,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来激发心肌缺血,同时记录心电图变化。当运动达到一定负荷量时,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1分钟,且患者出现胸痛等症状时,提示存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运动负荷量不同,一般来说,年轻人的运动负荷量相对较大,而老年人则需要适当降低运动负荷。对于有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运动负荷试验更有助于早期发现心绞痛;对于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运动负荷试验需要谨慎进行,要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2.踏车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类似,通过让患者在踏车上运动来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踏车运动试验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运动负荷的增加速度和强度,对于一些不适合平板运动的患者(如下肢关节疾病患者)可以选择踏车运动试验。在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确保检查的安全性。
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检查原理: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它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程度,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以及病变的形态等。
2.适用情况: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胸痛症状不典型,需要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决定治疗方案的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于年龄较大、有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即使症状不典型,也可能需要考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绞痛。该检查对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有重要意义。
四、心脏核素检查
1.心肌灌注显像:常用的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心肌灌注显像可以显示心肌缺血的部位和程度。在静息状态下进行心肌灌注显像,若发现心肌灌注缺损,提示该部位心肌存在缺血;在运动负荷状态下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可更明显地显示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对于一些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的患者,如严重关节炎导致运动困难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参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心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心肌灌注显像的解读需要特别谨慎。
2.心肌代谢显像:心肌代谢显像可以更早期地发现心肌缺血,它不仅能显示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还能反映心肌的代谢功能。通过观察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等代谢物质的摄取情况,判断心肌细胞的活性和缺血的严重程度。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典型,但高度怀疑心绞痛的患者,心肌代谢显像有助于早期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