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
恶性心律失常有多样症状表现,如心悸、头晕、黑矇、晕厥、胸痛等,体征上有心率与心律异常、血压变化,不同类型恶性心律失常还有特殊表现,室性心动过速成人有相应表现儿童病情进展快,心室颤动危急,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成人有相关表现儿童影响生长发育等。
一、症状表现
(一)心悸
1.发生情况:患者常自觉心跳过快、过强或不规则,可突然发生或逐渐发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表现为躁动不安等;成年人多能明确感知到心脏跳动异常。
2.持续时间: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甚至更久,部分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心悸感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二)头晕
1.产生机制:由于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脑供血不足引起。老年人因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头晕症状可能更为突出;年轻人群若有基础心脏病变,也可能出现头晕,严重时可导致眼前发黑。
2.表现程度:轻者仅感头重脚轻,重者可出现站立不稳甚至晕厥。
(三)黑矇
1.具体表现:是由于脑部短暂缺血引起的视物模糊或完全看不见的现象。在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心脏输出量骤减,视网膜等部位供血不足,就会出现黑矇。对于有基础眼部疾病的患者,黑矇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但其实是心脏供血异常导致。
(四)晕厥
1.发生原理:当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心脏不能有效地泵血,导致脑血流急剧减少,从而引起突然的、短暂的意识丧失。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晕厥,但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晕厥更提示可能存在恶性心律失常。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也需高度警惕心脏方面的问题,排查是否为恶性心律失常所致。
(五)胸痛
1.特点及关联:部分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伴有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压榨性、闷痛等。这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导致。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胸痛症状可能会加重,因为原本就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供血已受限,恶性心律失常进一步影响心脏泵血,加重心肌缺血。
二、体征表现
(一)心率与心律异常
1.心率变化:恶性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率过快(如室性心动过速时心率可增快至100-250次/分钟)或过慢(如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时心率可低于40次/分钟)。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心率范围不同,儿童心率相对较快,新生儿心率120-140次/分钟,1岁以内110-130次/分钟等,当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时,儿童心率异常的表现可能更易被家长察觉,如婴儿时期出现不明原因的心率过快或过慢都需及时就医。
2.心律异常:可出现心律绝对不规则,如房颤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对于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发生心律异常时更需重视,因为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循环障碍。
(二)血压变化
1.血压降低: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受恶性心律失常影响,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轻者可表现为血压轻度降低,患者自觉乏力等;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收缩压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突然下降更需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因为原本血压较高,突然的血压降低提示心脏功能急剧变化。
三、不同类型恶性心律失常的特殊表现
(一)室性心动过速
1.成人表现:成人发作时可出现明显的心悸、头晕,严重者可出现晕厥、休克等。部分患者可能有基础心脏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往往会使原有心脏病症状加重。
2.儿童表现: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呼吸急促,体检时可发现心率增快且心律不规则等。由于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
(二)心室颤动
1.危急表现:这是最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之一,患者可迅速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等,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无论年龄大小,心室颤动发生时病情都极为凶险,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成人表现:成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出现头晕、乏力,严重时发生晕厥。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成人,如患有心肌炎、心肌梗死等,更容易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儿童表现:儿童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心脏泵血功能异常会影响全身器官的供血,导致生长缓慢等情况。同时,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