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心绞痛是怎么回事
突然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常见诱因有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饱食等,临床表现有特定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高危人群包括特定年龄性别者、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者,紧急处理需停止活动休息、吸氧、含服硝酸甘油,就医有相应建议,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基本机制
突然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当心肌耗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时,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满足心肌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刺激心肌内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信号并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心绞痛发作。
二、常见诱因
1.体力活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会使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其供血不能相应增加,易诱发心绞痛。例如,快速爬坡、快速登楼等情况都可能引发。
2.情绪激动:极度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变化可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痉挛,进而诱发心绞痛。比如与人激烈争吵后可能出现突然心绞痛。
3.寒冷刺激: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血管会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且冠状动脉可能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在寒冷的冬季,从温暖室内突然走到寒冷室外易出现这种情况。
4.饱食:进食大量食物后,胃肠道需要消化食物,血液会相对集中到胃肠道,导致冠状动脉供血相对减少,同时胃肠胀满又会抬高膈肌,影响心脏的正常舒张,增加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绞痛。
三、临床表现特点
1.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痛,有的患者仅觉胸闷不适。
3.疼痛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4.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大多在几分钟内缓解。
四、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理特点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概率增加。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容易诱发心绞痛。例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3.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疾病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易导致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时血脂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
五、紧急处理与就医建议
1.紧急处理:当突然出现心绞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有条件者可吸氧。同时可立即含服硝酸甘油(如果有),一般1-2分钟内可缓解症状。
2.就医建议:如果心绞痛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不明显,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六、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2.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定期监测相关指标,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规范用药。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脂血症患者要根据血脂情况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并使血脂达标。
3.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