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心绞痛的原因
夜间心绞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其他心脏相关因素,如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心脏神经官能症;非心脏相关因素,如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膜炎)、胃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因素
1.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男性(一般男性45岁以后、女性55岁以后冠心病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升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腔狭窄,在夜间睡眠时,人体代谢率降低,心率相对减慢,心肌耗氧量减少,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使心肌供血不能相应充分增加,当狭窄程度较重时就容易引发心绞痛。而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消失,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例如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缺乏运动的人容易出现血脂异常、体重增加等情况,也增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在夜间引发心绞痛。
病史相关: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患者都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在夜间发生心绞痛的几率增加。
2.心肌耗氧量增加
夜间血压波动:部分患者夜间血压会出现波动,可能升高。血压升高时,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需要更用力收缩来泵血,从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例如一些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控制不佳,血压突然升高,就可能诱发夜间心绞痛。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夜间睡眠中会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导致机体缺氧,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缺氧还会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容易引发夜间心绞痛。而且这类患者中男性相对更为常见,年龄较大者发生率也较高。
二、其他可能的心脏相关因素
1.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在夜间休息时,虽然心肌耗氧量相对减少,但由于心肌本身的病变,无法充分满足心肌的血液供应需求,可能引发心绞痛。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中年人居多,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的患者,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充盈受阻,影响冠状动脉的灌注。夜间睡眠时,人体处于静息状态,冠状动脉血流相对减少,肥厚的心肌对血液的需求相对增加,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该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青少年时期可能就会有相关表现。
2.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理因素影响:一些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神经官能症。在夜间,患者注意力相对集中在身体感受上,容易放大心脏的不适感觉,表现为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但实际上并非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这种情况在女性患者中相对较为常见,尤其是性格较为敏感、情绪易波动的人群。
三、非心脏相关因素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气道阻塞,通气功能障碍,夜间睡眠时呼吸功能进一步下降,导致机体缺氧。缺氧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也会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从而可能诱发夜间心绞痛。该疾病多见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男性,病情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
胸膜炎:胸膜炎患者在夜间平卧时,可能会刺激胸膜,引起疼痛不适,有时疼痛可放射至胸部,被误认为是心绞痛。但通过胸部影像学等检查可以鉴别,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引起胸膜炎。
2.胃肠道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夜间睡眠时,由于体位的改变,胃酸容易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胸骨后疼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类似心绞痛的表现。但通过胃镜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该疾病在肥胖、吸烟、饮酒的人群中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肥胖者中男性相对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