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是怎么回事
眼底出血不是独立眼病,是多种眼病和全身疾病共有特征。常见病因有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老年性黄斑变性)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及眼底有出血病灶;诊断靠眼科检查(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OCT);治疗要针对原发病,止血促吸收,严重需激光或手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控基础病,糖尿病患者要稳血糖,儿童要明病因选影响小的诊疗方式。
一、常见病因
1.眼部疾病
视网膜静脉阻塞: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是比较常见的引起眼底出血的原因。视网膜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有研究显示,在老年人群中,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率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使血管壁受损、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影响视网膜静脉的正常血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周细胞凋亡等,从而引发眼底出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眼底出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据统计,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相关的眼底出血情况。
视网膜血管炎: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常见于青壮年,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炎症会破坏视网膜血管的结构,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老年性黄斑变性: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可出现新生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眼底出血。
2.全身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眼底视网膜动脉发生硬化、痉挛等改变,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眼底出血的风险明显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血液病:像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病,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从而引起眼底出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受到破坏,容易出现眼底等部位的出血。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轻者表现为视力模糊,重者可仅存光感。
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像蚊蝇飞舞一样。
2.眼底检查表现:通过眼底镜等检查可以看到视网膜上有出血病灶,出血可呈点状、片状、火焰状等不同形态。
三、诊断方法
1.眼科检查
眼底镜检查: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能够发现出血的部位、范围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情况,了解有无异常血管、血管渗漏等情况,有助于明确眼底出血的原因。例如,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发现微动脉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等特征性改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于黄斑区的病变,如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等引起的眼底出血,O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的层次结构,评估黄斑区的病变程度。
四、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是由高血压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如果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等。
2.止血及促进出血吸收:根据病情可使用一些药物促进出血吸收,如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等,但具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严重的眼底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例如,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大量玻璃体积血,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对待眼底出血时,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不佳会影响眼底出血的预后。同时,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药需更加谨慎。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眼底出血时,除了积极治疗眼底出血外,要严格管理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在合适范围。要注意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以减少高血糖对视网膜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3.儿童:儿童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眼底出血,多与先天性血管异常、血液病等有关。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例如,在进行眼底检查时要尽量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治疗时药物的选择要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