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恶性心律失常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心悸(心脏跳动异常,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头晕(心输出量减少致脑部供血不足,不同人群有差异)、黑矇(脑部供血严重不足致短暂视物不清)、晕厥(心脏泵血功能急剧减退致短暂意识丧失,不同人群恢复等有差异)、胸痛(部分患者伴有,与心肌缺血有关,特定人群风险高);体征表现有心率和心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过缓及各种心律紊乱,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血压变化(可致血压下降,不同人群情况复杂)、其他体征(严重时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儿童有特殊表现)。
一、症状表现
(一)心悸
患者常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可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例如,部分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会感到心脏突然快速跳动,频率可能超过100次/分钟,且这种心悸感较为明显,持续时间不定,可能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其发生机制与心律失常导致心脏节律紊乱,使患者能感知到心脏的异常活动有关。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活动减少等;而成年人则能较清晰描述心悸的具体感受。
(二)头晕
由于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症状。轻者可能仅感觉头部昏沉、眩晕,重者可能出现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甚至摔倒的情况。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就可能较差,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更易出现头晕症状。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使头晕症状的表现或发生频率略有不同。
(三)黑矇
是指患者突然出现短暂的视物不清,几乎发黑的情况。这是因为脑部供血严重不足,导致视觉中枢短暂缺血缺氧。黑矇发作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视物,影响正常活动,如行走、操作物品等。在儿童中,若发生黑矇,需高度警惕可能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应及时就医检查。
(四)晕厥
是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急剧减退,脑血流突然中断而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患者会突然倒地,失去意识,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血管调节功能下降,发生晕厥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再次发生的风险较高。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脏功能受损,更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相关的晕厥症状。
(五)胸痛
部分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伴有胸痛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压榨性、闷痛或刺痛等,疼痛部位可在胸骨后、心前区等,疼痛程度不一。其发生与心律失常导致心肌缺血有关,尤其是本身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心肌缺血情况更易因心律失常而加重,从而引发胸痛。男性在40岁以上、有吸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发生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胸痛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体征表现
(一)心率和心律异常
1.心率异常:可表现为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或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例如,某些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可迅速加快至150-250次/分钟;而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心率可能低于40次/分钟。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心率范围不同,儿童心率相对较快,新生儿心率可在120-14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至成年人的正常范围(60-100次/分钟)。
2.心律异常:可出现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多种心律紊乱情况。如心房颤动时,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更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异常的情况,且一旦出现往往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监测。
(二)血压变化
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血压下降,轻者表现为血压轻度降低,患者可能感觉乏力、精神差;重者可出现严重低血压,甚至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等。对于高血压患者,本身血压处于较高水平,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血压下降时,可能出现血压从较高水平急剧下降的情况,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影响更大。在女性妊娠期间,由于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血压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特别关注对胎儿的影响。
(三)其他体征
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这是由于心输出量减少,机体缺氧,从而引起呼吸代偿性加快以及血氧饱和度降低。儿童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除了上述体征外,还可能出现哭闹、喂养困难等表现,因为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且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不适,主要通过非语言的表现来体现身体的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