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指心房激动完全不能下传至心室,造成房室脱节,是严重心律失常。病因分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与遗传、孕期感染或用药有关)和后天性(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有疲倦、乏力、头晕等,严重时会发生阿斯综合征,体征为心率缓慢且规则、第一心音强度多变等。诊断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和电生理检查。治疗上,无症状且心室率不太慢者可观察并治疗原发病,有症状者可用药物暂时提升心室率,主要治疗方法是植入心脏起搏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需特殊注意。生活上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证休息并定期复查。
一、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定义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房的激动完全不能下传至心室,造成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房室之间完全脱节。这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会显著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
二、病因
1.先天性因素:部分患者出生时就存在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种情况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母亲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服用某些药物等有关。
2.后天性因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梗死,影响心脏传导系统,是引起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原因之一。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变会破坏传导组织,导致传导阻滞。
心肌炎: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可损伤心脏传导系统,严重时可出现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传导阻滞。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传导异常。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疲倦、乏力、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甚至猝死。这是由于心室率过慢,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
2.体征:体检可发现心率缓慢且规则,一般心室率多在3045次/分,第一心音强度经常变动,有时可听到响亮清晰的第一心音(大炮音)。
四、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方法。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各自有其固定的节律,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2.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的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传导阻滞的部位,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对于无症状的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如果心室率不太慢,可先观察,避免使用可能加重传导阻滞的药物,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血脂,治疗心肌炎等。
2.药物治疗:对于心室率较慢且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提高心室率,常用药物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但这些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心脏起搏器治疗:是治疗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方法。对于有症状的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无论其病因如何,均应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可以按照设定的频率和节律刺激心室,保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如出现活动耐力下降、乏力、晕厥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方面,对于需要植入起搏器的儿童,应选择适合儿童体型和生长发育的起搏器。同时,要注意避免孩子剧烈运动,防止起搏器受到撞击。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植入起搏器后,要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由于老年人反应相对迟钝,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定期带患者到医院复查。
3.孕妇:孕妇患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增加孕期风险,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一定影响。在孕期要密切监测孕妇的心脏功能和胎儿的发育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植入起搏器。分娩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母婴安全。
七、生活方式建议
1.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
2.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3.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
4.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