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子宫内膜癌B超表现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B超表现包括直接与间接表现,且对特殊人群有相关提示。其B超直接表现为子宫内膜厚度改变,绝经后女性内膜厚度>5mm风险增加,多数绝经后患者内膜超10mm,育龄期女性超出相应周期范围;回声异常,出现局灶或弥漫性增强或减弱回声区;形态改变,表面不平整呈波浪或锯齿状。间接表现有子宫肌层改变,癌灶侵犯浅肌层时内膜与肌层分界模糊;血流信号变化,内膜血流信号增多、速度增快、阻力指数降低。特殊人群中,绝经后女性出现相关症状且B超有异常要警惕,应定期检查;肥胖女性是高危人群,B超异常需积极后续检查并控制体重;有家族史女性发病风险高,B超异常应积极面对,增加检查频率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早期子宫内膜癌的B超直接表现
1.子宫内膜厚度改变:正常育龄期女性的子宫内膜厚度会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在增生早期较薄,约12mm,到分泌晚期可达10mm左右。而绝经后女性的子宫内膜厚度一般≤5mm。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常呈现增厚表现。研究表明,当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5mm,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有研究对大量病例分析发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多数绝经后女性的内膜厚度超过10mm,育龄期女性内膜厚度也常超出相应月经周期的正常范围。
2.子宫内膜回声异常:正常子宫内膜在B超下,增生期呈均匀的中等回声,分泌期因腺体分泌、间质水肿等因素,回声可能稍增强但仍相对均匀。早期子宫内膜癌时,内膜回声可变得不均匀,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增强或减弱回声区。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的生长破坏了正常内膜的结构和组成,导致其对超声的反射特性发生改变。如在一些早期病例中,可观察到内膜局部有稍强回声结节,边界相对清晰,但内部回声欠均匀。
3.子宫内膜形态改变:正常子宫内膜形态规则,与肌层分界清晰。早期子宫内膜癌可能使内膜形态出现异常,如内膜表面不平整,呈现波浪状或锯齿状。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侵犯内膜表面及与肌层的交界区域,导致内膜形态改变。部分早期患者B超图像可见内膜局部隆起,与周围内膜形态差异明显。
二、早期子宫内膜癌的B超间接表现
1.子宫肌层改变:早期子宫内膜癌若肿瘤局限于内膜层,一般肌层回声及形态多无明显改变。但当癌灶侵犯到浅肌层时,B超下可能显示内膜与肌层分界模糊。这是因为癌组织突破内膜基底层,开始向肌层浸润,破坏了内膜肌层的正常结构,使得原本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在一些较早期的肌层浸润病例中,可观察到内膜肌层交界处的回声紊乱,出现少量不规则的低回声区。
2.血流信号变化:正常子宫内膜血流信号相对较少,呈稀疏点状或短棒状,且血流速度较低。早期子宫内膜癌时,由于肿瘤组织生长迅速,需要丰富的血液供应,所以在B超的彩色多普勒成像下,可发现子宫内膜内血流信号增多,表现为较丰富的点状、条状血流,且血流速度可能增快,阻力指数降低。研究显示,通过测量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参数,如收缩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一般来说,早期子宫内膜癌肿瘤内部或周边血流的阻力指数常<0.4。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逐渐萎缩变薄。如果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或排液等症状,同时B超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异常等表现,要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因为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建议这类女性定期进行妇科超声检查,一般每年1次,以便早期发现病变。若B超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进一步进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等,明确病因。
2.肥胖女性: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增加癌变风险。肥胖女性在进行B超检查时,如果发现子宫内膜有上述类似早期癌的表现,更应积极配合后续检查。同时,肥胖女性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和适当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
3.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女性:遗传因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女性,其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这类女性在进行B超检查时,若发现子宫内膜有可疑异常,心理上可能会更加担忧。建议保持冷静,积极面对。同时,从预防角度,应更严格地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妇科超声、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检查频率可适当增加,如每半年1次。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长期使用外源性雌激素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