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与青光眼的区别
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致视觉障碍的疾病,由蛋白质变性混浊阻碍光线引起,年龄相关性和外伤性常见;青光眼是眼压升高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眼病,分闭角型和开角型等。两者症状不同,白内障主要是无痛渐进性视力下降,青光眼不同类型症状有别。眼部检查有差异,白内障靠裂隙灯看晶状体,青光眼需眼压、视野、房角镜等检查。治疗上白内障以手术为主,青光眼通过药物、激光、手术降眼压。老年人是高发人群,需综合考虑基础病等,儿童白内障要尽早手术康复,儿童青光眼病情严重需积极控眼压并观察发育。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晶状体由蛋白质和水分组成,各种原因如年龄增长、外伤、辐射、代谢异常等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混浊,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视力。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代谢改变,逐渐发生混浊;外伤性白内障则与眼部受外伤有关。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眼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眼内房水生成与排出失衡导致眼压升高,过高的眼压会压迫视神经,引起视神经纤维受损,进而出现视野缺损等表现。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等,闭角型青光眼多与房角结构异常,如虹膜周边部堵塞房角,导致房水排出受阻有关;开角型青光眼则主要是房水流出通道的小梁网等结构功能异常,房水排出阻力增加。
二、症状表现
白内障:主要症状是视力逐渐下降,通常是无痛性、渐进性的。早期可能表现为轻度视力模糊,看东西有朦胧感,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下降逐渐明显,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眩光等情况。例如,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在疾病初期可能只是感觉看东西没有以前清晰,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随着晶状体混浊加重,阅读、驾驶等活动都会受到明显影响。
青光眼:不同类型青光眼症状有所差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症状较明显,患者会出现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眼部可表现为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前房浅等;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视野缺损,比如逐渐出现鼻侧视野缺损等,晚期视野严重受损,仅存管状视野甚至完全失明。
三、眼部检查差异
白内障:通过眼科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情况,能明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医生可以看到晶状体不同程度的混浊改变,从而明确白内障的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青光眼:需要进行多项检查。眼压测量是重要检查之一,可通过眼压计测量眼压,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青光眼患者眼压常高于此范围;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和评估病情的关键,通过视野仪检查可以发现视神经受损导致的视野缺损情况,如旁中心暗点、管状视野等;房角镜检查可用于判断房角的开放或关闭情况,有助于区分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等。
四、治疗方法
白内障: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当晶状体混浊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通过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恢复视力。一般来说,在患者视力低于0.3且影响正常生活时可考虑手术,但具体还需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和全身情况综合评估。
青光眼: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通过使用降眼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前列腺素衍生物等,来减少房水生成或促进房水排出以降低眼压;激光治疗适用于某些类型的青光眼,如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可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通过激光打开房角,降低眼压;手术治疗则是在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时采取的措施,如小梁切除术等,通过建立新的房水流出通道来降低眼压。
五、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是白内障和青光眼的高发人群。对于老年人白内障,要关注其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或病情发展。在进行白内障手术前,需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对于老年人青光眼,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眼部或全身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选择对全身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密切监测眼压和视神经情况。
儿童:儿童白内障多为先天性,可能影响视觉发育,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还需要进行视功能康复训练。儿童青光眼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因为儿童的眼部结构还在发育中,高眼压可能会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导致眼球增大等,治疗上需要积极控制眼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激光或手术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视力和眼部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