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早期可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如轻微心悸等;典型症状包括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样或不典型胸痛,头晕或晕厥;其他症状有心悸加重、水肿、咳嗽咳痰等,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
一、症状表现
(一)早期症状
1.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早期,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有非常轻微的不适,如活动后轻度的心悸等。这是因为心脏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能够在早期通过自身的调节来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功能,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身体代偿较好而更易出现无症状情况,而老年患者由于基础健康状况相对复杂,可能更早出现较明显症状。
2.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明显,这是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反流,使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泵血,从而引起心悸感。对于年轻且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若出现心悸可能更容易忽视,但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或老年人群,心悸可能提示病情变化。
(二)典型症状
1.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较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活动耐量逐渐下降。这是因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逐渐加重,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在体力活动时机体需氧量增加,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对于肥胖人群,由于体力活动时耗氧量相对更多,可能会更早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使呼吸困难症状更明显。
端坐呼吸: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需采取端坐位才能缓解。这是因为端坐位时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肺淤血减轻,从而改善呼吸状况。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端坐呼吸可能出现较早且症状更明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表现。其发生机制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且小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同时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有关。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的人群,可能更容易诱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活动耐力下降。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能量供应减少所致。对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乏力症状可能更早被察觉,而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也会更易感受乏力。
3.胸痛
心绞痛样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类似心绞痛的胸痛,多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疼痛性质可为压榨性、闷痛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有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从而产生胸痛。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能加重胸痛症状,使其更易发生心肌缺血相关的胸痛表现。
其他胸痛表现:少数患者胸痛可能不典型,需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4.头晕或晕厥
头晕:患者可出现头部昏沉、眩晕感,多与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有关。当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使心脏射血减少时,脑部血液灌注不足,引起头晕。对于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头晕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更明显。
晕厥:严重时可发生晕厥,多为突发的短暂性意识丧失。这是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脑血流突然中断所致。年轻患者若存在先天性主动脉瓣发育异常等情况,可能在较年轻时就出现晕厥症状;老年患者合并有脑血管狭窄等基础疾病时,晕厥发生后可能更易导致不良后果。
(三)其他症状
1.心悸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心脏功能进一步受损,心悸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患者自觉心跳紊乱、心慌不适等感觉更明显。
2.水肿:晚期患者可出现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这是由于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所致。肥胖患者由于皮下组织较厚,水肿可能更不易被早期察觉;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差,水肿出现后可能进展较快。
3.咳嗽、咳痰:长期肺淤血可引起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痰,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可出现脓性痰。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能加重咳嗽、咳痰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症状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因心脏代偿机制与成人不同,症状出现时间和表现形式有特点;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症状可能会加重;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能与高血压协同作用,使症状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