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怎么回事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常见并发症,发病与VZV再激活及多种因素有关,有多样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是危险因素,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用VAS等评估,可药物、非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有关,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再次激活,导致神经损伤,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表明,神经节内的炎症反应、神经纤维的变性、异位放电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了PHN的发生发展。例如,神经损伤后会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P物质等,这些介质会进一步敏化痛觉感受器,使疼痛加剧。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等剧烈疼痛。
疼痛部位与原带状疱疹皮疹分布区域一致,多为单侧发病,呈带状分布。
疼痛程度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疼痛较为顽固,严重影响睡眠、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2.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感觉异常,如瘙痒、麻木、痛觉过敏或痛觉超敏等。痛觉过敏表现为对正常非痛性刺激产生疼痛感觉,痛觉超敏则是痛阈降低,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疼痛。
三、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PHN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神经修复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且发生PHN的风险更高。例如,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PHN的概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下人群。
2.带状疱疹病情严重程度
带状疱疹皮疹范围越广、病情越重,发生PHN的可能性越大。重症带状疱疹患者,如出现大疱、出血、坏死等情况,神经损伤往往更严重,后续发生PHN的几率明显增加。
3.其他因素
有免疫抑制状态的人群,如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等,发生PHN的风险也较高。此外,既往有神经病变病史的人群,在发生带状疱疹后,发生PHN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
四、诊断与评估
1.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患者有带状疱疹病史,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且疼痛部位与既往带状疱疹皮疹分布区域一致,即可诊断为PHN。
2.评估
疼痛程度评估:常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让患者在一条10cm的直线上标记自己疼痛的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生活质量评估:可以通过生活质量量表(如SF-36量表)评估PHN对患者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影响,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程度。
神经功能评估:包括感觉神经功能检查,如痛觉、触觉、温度觉等的检测,以明确神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五、治疗与干预
1.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抗癫痫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减少神经的异常放电,从而缓解疼痛。还有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等),但由于其可能存在成瘾性等风险,需谨慎使用。另外,局部外用药物如辣椒素乳膏等也可用于缓解局部疼痛。
2.非药物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通过在神经周围注射药物,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例如,硬膜外阻滞、椎旁神经阻滞等。
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等。激光治疗可以促进神经修复,减轻炎症反应;TENS则是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干扰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缓解疼痛。
心理干预:由于PHN患者长期受疼痛困扰,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应对疼痛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PHN后,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抗癫痫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同时,老年人皮肤愈合能力差,要注意带状疱疹皮疹部位的皮肤护理,预防感染。
2.免疫抑制人群
免疫抑制人群发生PHN后,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例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HN时,选择药物要避免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带状疱疹皮疹的护理,防止感染加重。
3.儿童
儿童发生带状疱疹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PHN需特别谨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优先考虑对神经系统影响小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例如,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可优先采用物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疼痛,并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