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2
6093次浏览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中医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等证型,分型不同治疗方式也不同。
1.肝经郁热证
多见于带状疱疹早期,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治宜清肝泻火,解毒止痛。常用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包括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
2.脾虚湿蕴证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常用处方为除湿胃苓汤加减,药物包括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等。
3.气滞血瘀证
多见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止痛。常用处方为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延胡索、郁金、香附等。
在使用中医处方治疗带状疱疹时,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调整处方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皮损加重、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可结合西医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带状疱疹病情严重或出现特殊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