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是怎么回事
外伤性白内障是由眼球顿挫伤、穿通伤、辐射性损伤、电击伤等外伤引起晶状体混浊,常见病因包括机械性外伤、辐射性损伤、电击伤,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和晶状体混浊多样、位置不同,诊断靠眼部检查和病史采集,治疗分观察随访和手术治疗,预防需职业、活动、辐射防护
一、外伤性白内障的定义
外伤性白内障是由于眼球顿挫伤、穿通伤、辐射性损伤、电击伤等外伤引起的晶状体混浊。晶状体是眼球内重要的屈光结构,正常情况下透明,外伤导致其结构和代谢改变,进而出现混浊影响视力。
二、外伤性白内障的常见病因及机制
机械性外伤
顿挫伤:多因头部或眼部受撞击,如球类运动撞击、交通事故等。外力传递至晶状体,使晶状体纤维水肿、断裂,蛋白质发生变性,逐渐形成混浊。例如,儿童玩耍时被硬物击中眼部,可能引发顿挫伤导致外伤性白内障。
穿通伤:尖锐物体刺入眼球,如刀刺伤、玻璃碎片溅入等。穿通伤直接破坏晶状体的完整性,房水进入晶状体,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加速混浊的形成。这种情况在职业性眼外伤中较为常见,如建筑工人接触到飞溅的异物。
辐射性损伤
紫外线: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环境下,如高原地区、雪地作业者,紫外线可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逐渐导致晶状体混浊。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会使晶状体中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白内障。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肿瘤患者接受放疗时,若眼部未有效防护,电离辐射可破坏晶状体的DNA等物质,干扰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外伤性白内障。
电击伤:雷电击伤或电器设备电击伤眼部时,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和电化学效应可损伤晶状体。电流通过眼球,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引发混浊。
三、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这是最常见的表现,根据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不同,视力下降的程度各异。轻度混浊可能仅表现为视力略有减退,严重混浊时视力可降至光感甚至无光感。例如,晶状体中心区严重混浊的患者,视力下降往往较为明显。
晶状体混浊表现
形态多样:可表现为点状、片状、团块状混浊等。顿挫伤引起的白内障可能呈现为周边部晶状体的混浊,而穿通伤导致的白内障混浊形态则与伤口位置相关,可能在伤口附近出现局限性混浊。
位置不同:混浊可位于晶状体的皮质、核或囊膜等部位。如皮质性外伤性白内障,混浊主要在晶状体皮质区域;核性外伤性白内障则以晶状体核混浊为主。
四、外伤性白内障的诊断
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能清晰看到晶状体上皮是否受损、混浊的形态等细节,对于诊断外伤性白内障及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可观察到穿通伤患者晶状体上的伤口痕迹以及周围的混浊情况。
眼底检查:了解眼底情况,排除同时存在的眼底外伤等病变。因为外伤性白内障可能合并眼底损伤,如视网膜脱离、黄斑损伤等,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全面评估眼部整体状况。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外伤的情况,包括外伤的时间、原因、性质(顿挫伤、穿通伤等)以及受伤后的眼部症状等。准确的病史对于明确外伤性白内障的病因和诊断非常关键。比如,明确是工作中的机械性穿通伤还是运动中的顿挫伤,有助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五、外伤性白内障的治疗
观察随访:对于一些轻度的外伤性白内障,如果对视力影响不大,可暂时观察随访。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监测晶状体混浊的进展情况。例如,某些顿挫伤后早期轻度混浊的患者,在密切观察下,若混浊无明显进展且对视力影响较小,可暂不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当外伤性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或晶状体混浊严重影响眼部其他治疗(如需要进行眼底手术等)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由于其晶状体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一般建议在出生后数月至2岁左右进行手术,以避免影响视觉发育,但具体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和眼部情况综合判断。对于老年患者,手术相对成熟,但也需要考虑其全身状况等因素。
六、外伤性白内障的预防
职业防护:对于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如建筑工人、机械加工工人等,应严格佩戴防护眼镜,防止眼部受到机械性外伤。在工作环境中设置防护设施,减少异物飞溅等对眼部的伤害风险。
活动防护:在进行体育活动或其他可能有眼部受伤风险的活动时,如球类运动、滑雪等,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儿童玩耍时,家长应加强监管,避免儿童接触危险物品,减少眼部顿挫伤的发生几率。
辐射防护:长期处于强紫外线环境下的人群,如高原地区居民、雪地作业者等,应佩戴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眼镜。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眼部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电离辐射损伤晶状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