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怎么办
心动过缓指心率低于正常范围,成人正常窦性心率60-100次/分钟,不同年龄正常心率范围有差异。有生理性(如运动员、睡眠时)和病理性(如心脏本身疾病、其他系统疾病)原因。无症状轻度心动过缓,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积极治原发病;有症状者可药物治疗,严重时需起搏器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需特殊考虑。生活上运动适度、饮食均衡、作息规律。
一、心动过缓的定义与正常范围
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正常范围,成人正常窦性心率为60-100次/分钟,当心率低于60次/分钟时可考虑为心动过缓。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心率范围略有差异,儿童心率相对较快,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趋近成人范围,如新生儿心率可在120-160次/分钟,婴儿期110-130次/分钟等,若低于相应年龄段正常范围下限则可能存在心动过缓情况。
二、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及评估
(一)生理性原因
1.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由于长期运动训练,心脏功能较强,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加,所以心率相对较慢,这是一种生理性适应,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率低于正常,但整体身体状况良好。
2.睡眠状态:在睡眠时,人体代谢率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会导致心率减慢,这也是生理性的,通常在醒来后心率会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二)病理性原因
1.心脏本身疾病
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出现问题,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脏传导组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从而出现心动过缓。通过心电图检查可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类型,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仅有心率稍慢,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心率明显减慢,可伴有头晕、黑矇等症状。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功能出现障碍,导致窦性心律产生减少或窦性停搏等情况,引起心动过缓。患者可能反复出现头晕、乏力,严重时可发生晕厥。
2.其他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心率减慢。患者除了心动过缓外,还常伴有畏寒、乏力、黏液性水肿等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心动过缓的应对措施
(一)无症状的轻度心动过缓
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如头晕、黑矇、乏力等,且心率不是极度缓慢(如心率在50次/分钟左右但无明显不适),对于生理性原因引起的,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心率变化情况。对于病理性原因导致的轻度心动过缓,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缺血,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脂等)以及使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等,从根源上改善心脏传导等情况。
(二)有症状的心动过缓
1.药物治疗:某些情况下可使用提升心率的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例如,对于因房室传导阻滞等导致的心动过缓,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可能会短期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来暂时提升心率,但药物治疗只是临时措施,对于永久性严重心动过缓往往需要进一步处理。
2.起搏器治疗
适应证:如果心动过缓导致患者反复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或者心率过慢(如心率低于40次/分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通常需要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起搏器植入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心动过缓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如果是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导致的严重心动过缓,起搏器植入需根据儿童具体病情、体重等情况综合考虑,同时要关注儿童术后的康复以及长期随访,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且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心动过缓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考虑起搏器治疗时,要全面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合并症情况等。同时,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较高。
四、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1.运动方面:对于生理性心动过缓的人群,可继续保持适度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而对于病理性心动过缓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等轻度运动,运动强度以不引起不适症状为宜,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导致心率进一步异常。
2.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充足营养供应。对于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合并症导致心动过缓的患者,要注意碘的摄入,根据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具体情况调整含碘食物的摄取,如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可适当增加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食物的摄入,而碘过量引起的则需要限制。
3.作息方面: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节律,对于心率的稳定有一定帮助,尤其是睡眠状态对心率的影响较大,规律作息可避免因睡眠不规律导致心率异常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