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和青光眼区别
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的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为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等,通过裂隙灯等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青光眼是眼压异常致视神经萎缩等的眼病,分闭角型和开角型,症状表现不同,通过眼压等检查,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也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晶状体由蛋白质等组成,各种原因如年龄增长、紫外线照射、外伤、某些全身性疾病(糖尿病等)等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混浊,阻碍光线进入眼内聚焦于视网膜,从而引起视力下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波动影响晶状体代谢易患白内障。
2.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眼病,发病机制主要与眼压异常升高有关,正常眼压维持眼内组织尤其是视神经的正常功能,当房水生成、排出平衡失调时眼压升高,过高眼压会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纤维受损,进而出现视野缺损等表现。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闭角型青光眼多与眼球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如前房浅、房角窄等,情绪激动、暗室停留过久等可诱发;开角型青光眼可能与小梁网等房水排出通道的病变有关,发病相对隐匿,在有青光眼家族史人群中更易发生。
二、症状表现
1.白内障: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视力模糊,随病情进展晶状体混浊加重,视力逐渐明显下降,一般不伴有眼痛、眼红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眼前固定黑影等情况,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早期可通过佩戴眼镜改善视力,但随病情发展眼镜矫正效果渐差。
2.青光眼: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表现为突发的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眼部检查可见眼球充血、角膜水肿、前房变浅、瞳孔散大等。
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视野缺损,患者可能感觉周边视力逐渐丧失,后期中心视力也受影响,当视野缺损严重时会出现行动不便等情况,在有青光眼家族史且长期高度近视人群中需警惕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
三、眼部检查差异
1.白内障:通过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能明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等,眼底检查一般在晶状体混浊不严重时可观察到视网膜情况,用于初步评估眼底有无病变,但当晶状体极度混浊时眼底无法看清。
2.青光眼:
眼压测量:是青光眼诊断的重要指标,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眼压常明显升高,可高达50mmHg以上;开角型青光眼眼压可正常或波动升高。
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神经情况,青光眼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视神经杯盘比增大等改变,随病情进展视神经萎缩逐渐明显。
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检查,通过视野检查可发现青光眼特征性的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管状视野等,对于早期青光眼的诊断及病情监测十分重要,在有青光眼高危因素人群中应定期进行视野检查。
四、治疗方法
1.白内障: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当晶状体混浊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手术,术前需进行详细眼部检查评估手术可行性,对于一些早期白内障也可通过使用抗氧化剂等药物延缓病情进展,但药物治疗不能逆转晶状体混浊。
2.青光眼: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
药物治疗:使用降眼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噻吗洛尔等)减少房水生成,拟胆碱能药物(毛果芸香碱等)促进房水排出等,但药物治疗需长期使用,且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眼压及眼部反应。
手术治疗:根据青光眼类型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如闭角型青光眼可选择周边虹膜切除术等解除房角关闭,开角型青光眼可选择小梁切除术等建立新的房水排出通道,手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控制病情进展,但手术也有一定风险和并发症。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可导致儿童视力发育障碍,需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术后需进行视功能康复训练,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视力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先天性青光眼在儿童期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失明,需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术后要注意观察眼压及眼部恢复情况,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眼部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是白内障和青光眼的高发人群,白内障手术是老年人复明的重要手段,但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前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确保手术安全;对于青光眼,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情绪激动、长时间在暗环境中停留等诱发因素,定期监测眼压和视野,规律使用降眼压药物或按时进行青光眼手术。
3.妊娠期女性:青光眼患者妊娠期需密切监测眼压,因孕期激素变化等可能影响眼压,药物使用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白内障一般在产后根据病情评估是否手术;对于孕期发现的先天性白内障胎儿,需在产后及时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