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什么意思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有特定心电图特点,发生机制与房室结或希-浦肯野系统病理性延长有关,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临床表现多样,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并对症支持,特殊人群有不同情况需考虑相应因素。
一、定义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是指心房冲动传导至心室过程中出现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房冲动不能传入心室。按照心电图表现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二、心电图特点
Ⅰ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或莫氏Ⅰ型):心电图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逐渐缩短,如此周而复始。
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三、发生机制
多是由于房室结或希-浦肯野系统的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病理性延长,超过了窦性激动的周期所致。
Ⅰ型通常认为是由于房室结的相对不应期延长所致,Ⅱ型则多认为是希-浦肯野系统的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只有相对不应期相对正常。
四、病因
生理性因素:年轻人或运动员可能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多无临床意义。
病理性因素
心脏本身疾病: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病、心肌炎(如病毒性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导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传导系统缺血、损伤,从而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病毒性心肌炎时,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及传导系统,导致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等,影响传导功能。
药物因素: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或洋地黄类药物过量等可引起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可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例如,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等发生改变,影响房室传导。
五、临床表现
无症状:如果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不太慢且无明显症状,多见于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患者可能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心电图时发现。
有症状:当心室率较慢时,患者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阿-斯综合征等。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易突然减慢,导致上述严重症状。
六、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方法,通过心电图可明确是Ⅰ型还是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观察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等特征。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了解心室率的变化情况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
七、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引起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发病,如治疗冠心病、控制心肌炎的炎症等。
对症支持治疗
心室率不太慢且无症状:对于一度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不太慢且无症状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心室率较慢且有症状:对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率较慢并有症状者,可考虑使用提高心室率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但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往往需要考虑心脏起搏治疗。例如,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心室率明显减慢时,心脏起搏治疗可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因其有进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更应积极考虑起搏治疗。
八、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格外关注。生理性因素相对较少,多考虑病理性因素。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对于儿童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密切监测心室率变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脏起搏治疗的选择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病因中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性更大。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症状的耐受能力较差,更易出现头晕、晕厥等严重症状,在治疗上需综合评估心功能、全身状况等,对于需要起搏治疗的老年人,要充分考虑其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起搏方式,并注意预防起搏相关的并发症。
女性:女性发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与男性并无本质差异,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妊娠等特殊时期。如果女性在妊娠期间发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需权衡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以及心脏病情的轻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对于非妊娠女性,在治疗时也要考虑到女性的心理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时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与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相结合。例如,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等,维持冠状动脉的血供,以改善心脏整体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