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介入治疗办法
介入治疗方式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PCI通过穿刺血管送导管扩张或植支架开通病变血管,适用于药物效果不佳等的心绞痛患者;CABG取自身血管绕过病变部位恢复供血,适用于多支病变等情况。术前需做一般检查如心电图、生化检查、冠状动脉造影,还需患者做好心理、饮食、药物准备。术后要进行穿刺部位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一般护理,还要进行康复指导和长期随访,康复指导要个性化,随访要定期评估调整方案。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原理:通过穿刺外周血管(如桡动脉、股动脉等),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然后通过球囊扩张使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重新开通,必要时还可植入支架以保持血管的通畅。大量临床研究表明,PCI对于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具有显著效果,能明显降低心绞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例如,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PCI治疗可使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运动耐量提高。
适用情况: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心绞痛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PCI可以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若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症状,也可考虑PCI治疗。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原理: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或内乳动脉等作为旁路移植材料,一端吻合在主动脉,另一端吻合在有病变的冠状动脉远端,以绕过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CABG已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对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适用情况:主要适用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等情况。例如,当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广泛,累及多支主要血管,且PCI治疗难度较大或效果不佳时,CABG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
1.一般检查:
心电图:了解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心律失常等,有助于评估心绞痛的严重程度和心脏的电活动状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但通过心电图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改变。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生化检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介入操作。例如,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要在术前进行调整;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金标准。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范围等,为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表现各不相同,医生会根据造影结果来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
2.患者准备:
心理准备:向患者及家属介入治疗的目的、过程、风险等,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疏导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解释,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抚;女性患者可能对治疗的美观等方面有更多顾虑,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沟通和解释。
饮食准备:术前一段时间通常需要禁食禁水,一般术前6-12小时开始禁食,4小时开始禁水,以防止介入操作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但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存在低血糖风险的老年患者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药物准备:部分患者需要在术前调整抗血小板等药物的使用。例如,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需要根据手术时间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药物调整,以平衡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
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1.术后一般护理:
穿刺部位护理:对于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渗血等情况。桡动脉穿刺患者要注意手指的血运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股动脉穿刺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穿刺侧下肢制动,防止出血。不同年龄患者的护理重点略有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好动,需要更加严密的观察和约束,防止穿刺部位活动引起出血;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需要更加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穿刺部位的愈合情况。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心悸等不适症状。因为术后仍有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至关重要。例如,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伴胸痛,可能提示存在心肌缺血复发或出血等情况,需要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2.康复与随访:
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在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进行调整。例如,年轻患者可能可以逐渐增加有氧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而老年患者则需要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状态,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康复建议。
长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包括复查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通过长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不同患者的随访间隔可能有所不同,一般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每3-6个月随访一次,但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缩短随访间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