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
心律失常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成人频率超100次/分钟,与生理、病理因素等有关,儿童易生理性,老年需排查继发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可诱发)、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心房颤动为常见持续性心律失常且老年发生率高、血栓风险大)、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后者突发突止、心率150-250次/分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颤动,后两者最严重,可致猝死,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成人频率低于60次/分钟,青年、运动员等可生理性,老年需警惕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房室传导阻滞(一度PR间期延长,二度分两型,二度Ⅱ型易发展为高度或三度,三度为完全性,多见于严重心脏病变,可致血流动力学障碍)。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
1.定义与特点: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生理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饮茶或咖啡等)、病理因素(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有关,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钟。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因新陈代谢旺盛等原因,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如剧烈运动后心率可明显增快,一般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而老年人群若发生窦性心动过速,需更细致排查是否存在心脏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因素。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窦性心动过速,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窦性心律的稳定。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其后继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可见于正常人,也可由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药物(如洋地黄、肾上腺素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等因素诱发。
2.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律极不规则。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非心脏疾病患者。老年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可能因心房颤动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进而引发脑卒中。
(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1.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由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可见于正常人,也可由心脏病变、药物影响等因素导致。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为突发突止,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心电图表现为快速规整的QRS波群,P波常为逆行性且不易辨认。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也可见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四)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由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可见于正常人,也可由多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等)、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等因素诱发。
2.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组成的心律失常,根据发作时间可分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30秒)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30秒),心电图表现为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心室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可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也可见于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扑动心电图表现为规则、宽大畸形的正弦波图形,心室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波。常可导致心源性猝死,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晚期、严重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情况。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缓
1.定义与特点: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等,也可由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因素引起,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60次/分钟。
2.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时期窦性心动过缓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老年人群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需警惕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评估。
3.生活方式影响:运动员因长期运动训练,窦性心动过缓较为常见,一般属于生理性,但也需排除病理性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
(二)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0.20秒),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可见于正常人(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也可见于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药物(如洋地黄等)等情况。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和二度Ⅱ型(莫氏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脱漏一个QRS波群;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更容易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心房与心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关,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心室率通常较慢且规整。多见于严重的心脏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需要及时处理,如安装心脏起搏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