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什么病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等,临床表现有典型和不典型症状,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等,治疗原则有一般、药物及介入手术治疗,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管理情绪。
一、心肌缺血的定义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静的时候,心肌的血氧摄取率也很高(约为70%),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当某种原因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
二、心肌缺血的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更早年龄段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肌缺血问题。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例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2.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一些因素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如大量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年轻人群中,若长期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大量吸烟,就可能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出现心肌缺血情况。
三、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心绞痛:最为常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多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位50岁男性,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在劳累后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约4分钟,休息后缓解,需考虑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的可能。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表现。
2.不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等,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表现,而是以呼吸困难、乏力等为主要症状。比如一位60岁糖尿病女性,出现活动后气促、容易疲劳,经检查发现有心肌缺血情况。
四、心肌缺血的检查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手段。静息心电图可能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在无症状时可能表现正常。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心肌缺血。例如,让患者佩戴Holter24小时,若在活动时出现ST-T改变,结合症状可辅助诊断心肌缺血。
2.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常用的有平板运动试验等。对于一些平时活动少但怀疑有心肌缺血的人群,可通过运动负荷试验来评估。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程度等。例如,当怀疑患者有严重心肌缺血时,会建议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五、心肌缺血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心肌缺血患者,都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损伤,限制饮酒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需适当调整,比如老年人运动要更温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这些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140/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建议<130/80mmHg);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治疗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血脂水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达到目标值(一般对于高危人群,LDL-C应<1.8mmol/L)。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具有降脂、稳定斑块等作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药物选择上可能会有差异,例如女性在更年期后可能有不同的药物反应特点,需医生综合考虑。
3.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等。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将支架置入狭窄的冠状动脉部位,恢复血管通畅;搭桥手术则是取患者自身的血管,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段,改善心肌供血。这些治疗方式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后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合。
六、心肌缺血的预防
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减少动物脂肪、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选择橄榄油、鱼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例如,每天可以吃200-300克蔬菜、200克左右水果,适量摄入全谷物、鱼类等。
适度运动: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运动计划。年轻人可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方式,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20-30分钟。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10ml啤酒、5ml黄酒、30ml葡萄酒或15ml38度白酒)。
2.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相关问题并及时干预。例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心血管相关体检。
3.管理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不同年龄人群调节情绪的方式可有所不同,如年轻人可通过社交活动等释放压力,老年人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调节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