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是什么意思
室性心律失常是起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按发作时间长短分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等,按心电图表现分为单形性和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与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和心脏结构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检查,治疗原则包括针对基础疾病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情况有所不同。
一、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1.按发作时间长短分类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通常在30秒以内,可自行终止,但也可能反复发作。其心电图表现为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频率一般在100-250次/分钟。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年轻人可能因心肌病等原因引起,老年人则常与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相关。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虽不足30秒但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需紧急处理。其发生与多种心脏疾病有关,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不同年龄人群的病因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的冠心病相关因素更为突出。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是一种生理性的保护机制,当窦性心律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自身发出冲动,形成室性逸搏,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逸搏则形成室性逸搏心律。在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多见于有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的患者,如老年人的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情况。
2.按心电图表现分类
单形性室性心律失常:QRS波群形态一致,常见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在年轻人中相对多见,可能与心肌结构正常但存在异常电传导有关。
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QRS波群形态不一,可分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类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常与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镁)、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有关,在各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尤其是有电解质紊乱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导致电解质调节异常等情况。
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1.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
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是重要机制之一。例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等功能改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在一些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中,存在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心室复极延迟,易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异常也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动作电位时程的改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节律,当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不一致时,容易形成折返激动等异常电活动,从而引发室性心律失常。
2.心脏结构异常
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脏结构改变可引发室性心律失常。例如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肌纤维化,使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会导致心肌电活动紊乱,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心脏结构异常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异常,进而引发室性心律失常;老年人则多与冠心病、心肌病等退行性病变有关。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轻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较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黑矇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晕厥、阿-斯综合征等。例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可能感到心跳明显加快且不规律,伴有胸闷不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晕厥等严重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对症状的表达可能不如成人清晰,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被掩盖或不典型。
2.体征表现
听诊时可发现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例如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听到心率增快,心音强度不一致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听诊的表现可能因心脏基础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心脏听诊特点与成人有一定区别,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诊断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等情况。例如,典型的室性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室性心动过速则表现为连续的宽大畸形QRS波群等特征性改变。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
2.心脏电生理检查
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评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患者,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该检查是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不同部位,记录心脏电活动,并通过程序刺激等方法诱发心律失常,从而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发生机制等。这种检查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进行该检查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风险和获益。
五、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1.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
如果室性心律失常是由基础心脏疾病引起的,如冠心病、心肌病等,首先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心肌病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力衰竭的规范治疗等。不同年龄人群的基础疾病治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基础疾病治疗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老年人则需要综合考虑多器官功能情况。
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对于室性期前收缩,可选用美西律等药物;对于室性心动过速,可选用胺碘酮等药物。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特别注意,儿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等原因,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3.非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例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用于有猝死高危风险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如心肌梗死导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ICD可以在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自动识别并发放电击复律。在不同年龄人群中,ICD的植入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儿童植入ICD需要特别谨慎,需要综合评估其病情和未来的生活质量等情况。另外,导管射频消融术也是治疗一些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如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通过导管消融异常的电传导通路来达到治疗目的。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适应证和风险评估也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