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是较严重疾病,病情进展有潜在危险性,对呼吸循环有影响且栓子有再次栓塞风险;诊断具复杂性、治疗需及时性;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儿童心肺储备差、老年合并症多,女性特殊时期风险高,长期卧床及缺乏运动易致血栓形成,有静脉血栓或心肺疾病病史者复发及病情加重风险高。
一、肺动脉栓塞的严重性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它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一)病情进展的潜在危险性
1.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当肺动脉被栓塞后,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小的肺栓塞可能会导致局部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低氧血症。而大面积的肺动脉栓塞可使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右心后负荷增加,进而导致右心衰竭。例如,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动脉栓塞会进一步加重其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紊乱,使病情急剧恶化。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肺动脉栓塞引发呼吸循环衰竭的风险更高。
2.栓子的来源与进一步栓塞风险
肺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多样,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是常见的原因。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没有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存在再次脱落导致肺动脉再次栓塞的可能。对于有下肢骨折、长期卧床等情况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了肺动脉栓塞复发的风险。女性在妊娠、产褥期等特殊时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概率,并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因为其身体的生理状态特殊,代偿和恢复能力相对受影响。
(二)诊断与治疗的及时性要求
1.诊断的复杂性
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但这些症状也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如肺炎、气胸等。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如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而D-二聚体检测、CT肺动脉造影等无创或有创检查手段也需要合理运用。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基础疾病较多,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更容易被延误。例如,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能首先考虑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其他疾病,而容易忽略肺动脉栓塞的可能,导致诊断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治疗的紧迫性
一旦确诊肺动脉栓塞,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对于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治疗。如果溶栓不及时,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治疗的紧迫性体现不同,儿童发生肺动脉栓塞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身体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更需要迅速明确诊断并给予恰当治疗;而对于年轻但有高凝状态等基础因素的人群,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也需要及时发现肺动脉栓塞并进行治疗,否则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二、影响肺动脉栓塞严重性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肺动脉栓塞
儿童肺动脉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心肺功能储备较差,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肺动脉栓塞时,心脏本身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肺动脉栓塞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而且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以避免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老年肺动脉栓塞
老年人多存在心肺功能减退、血管弹性下降等情况。老年肺动脉栓塞患者发生大面积栓塞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且合并症较多,如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合并症会相互影响,使病情更加复杂。例如,一位70岁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老人发生肺动脉栓塞,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冠心病又会影响心脏的供血,肺动脉栓塞进一步加重右心负荷,容易导致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二)性别因素
1.女性特殊时期
妊娠和产褥期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肺动脉栓塞的高危人群。在妊娠晚期和产褥期,子宫的变化可能压迫下肢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风险。而且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身体的生理调节能力相对特殊,一旦发生肺动脉栓塞,病情可能比非妊娠女性更为严重,因为妊娠相关的生理变化会干扰治疗药物的选择和疗效。例如,在选择抗凝药物时,需要考虑对胎儿或哺乳婴儿的影响,这就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
2.不同性别发病率与病情的关系
虽然总体上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男性和女性有一定差异,但在病情的严重程度上,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发生的肺动脉栓塞往往需要更谨慎地权衡治疗的利弊。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非特殊时期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严重性在病理生理机制上相似,但由于女性特殊时期的生理特点,其治疗和预后可能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的人群,如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活动受限的患者等,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而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长期卧床的生活方式使身体的血液回流不畅,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这类人群,需要加强预防措施,如早期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穿戴弹力袜等,以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风险。如果已经发生肺动脉栓塞,长期卧床的状态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为活动减少会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可能使病情加重。
2.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如办公室久坐族等,身体的血液循环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也容易导致血液瘀滞,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这类人群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虽然相对长期卧床人群较低,但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适当增加运动,如每周进行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在发生肺动脉栓塞后,适当的康复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
(四)病史因素
1.有静脉血栓病史
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曾经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其体内的凝血-抗凝血平衡处于失衡状态,再次出现血管内皮损伤等情况时,更容易形成血栓并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这类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再次栓塞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同时,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等,以减少静脉血栓复发的风险。
2.心肺疾病病史
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较高,而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心肺疾病会影响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当发生肺动脉栓塞时,肺循环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心肺功能的损害。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身存在气道狭窄、通气功能障碍,肺动脉栓塞会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可能诱发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这类患者,在治疗肺动脉栓塞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心肺疾病,以改善整体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