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等异常,按心率快慢分快速和缓慢性,按部位分窦性、房性等,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原则有一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去除诱因等,药物选对应药物,非药物有电复律、射频消融术、植入起搏器等。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且协调的,由窦房结发出冲动,依次经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最终引起心室收缩。当这个过程出现异常时,就发生了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一)按心率快慢分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例如,心房颤动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其发生与年龄增长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心房不规则的颤动,心率可增快。
2.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窦性心动过缓可能在运动员等长期运动、心脏功能较好的人群中出现,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状态的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二)按发生部位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窦性心律不齐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多与呼吸有关,一般无明显临床意义,但如果合并其他异常情况则需进一步评估。
2.房性心律失常:除前面提到的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外,还包括房性期前收缩等。房性期前收缩可在正常人群因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的表现。
3.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如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等。
4.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室颤动是非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常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如心肌梗死患者等。
三、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具有最高的自律性。当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发生改变时,如某些病理因素导致窦房结以外的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就可能形成异位起搏点,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可使浦肯野纤维等的自律性增高,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2.后除极与触发活动:后除极是指在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或复极完成后发生的除极活动,其振幅较小,频率较快。如果后除极的振幅达到阈电位,就可引发异常冲动,导致触发活动。早期后除极多与心肌细胞复极延长有关,常见于低钾血症、药物等因素影响;晚期后除极多与细胞内钙超载有关,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二)冲动传导异常
1.折返激动:是指冲动沿一条途径传出后,又从另一条途径返回,再次激动原已兴奋过的心肌。这是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例如,在房室结中,可能存在两条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径路,当冲动经过时,就可能形成折返,导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等。传导阻滞可由心肌病变、缺血、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例如,心肌梗死时,病变部位的心肌细胞受损,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等传导异常。
四、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心悸:患者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例如,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患者常突然感到心悸,心率可达到150-250次/分钟。
2.头晕、黑矇:当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时,可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发生晕厥。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心输出量明显下降,从而出现这些症状。
3.胸闷、气短:心律失常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尤其在活动后更为明显。例如,冠心病患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时,可出现明显的胸闷、气短。
4.乏力: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患者可感到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二)体征表现
1.心率和心律改变:听诊时可发现心率过快、过慢或心律不规则。例如,心房颤动时,听诊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
2.血压变化: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血压下降,测量血压时可发现血压低于正常范围。如心室颤动时,患者血压可迅速降为零。
五、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记录心脏在一段时间内的电活动情况,通过分析心电图的波形、频率、节律等,能够发现大多数心律失常。例如,通过常规心电图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窦性心律、是否有异位起搏点、是否有传导阻滞等。
2.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心律失常。对于怀疑有阵发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例如,患者偶尔出现心悸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到异常时,通过动态心电图可能发现发作时的心律失常情况。
(二)其他检查
1.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心律失常,如药物难以控制的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通过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不同部位,记录心脏电活动,并可进行程序刺激等操作,诱发心律失常,从而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部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心电图监测,对于诊断运动相关的心律失常有帮助。例如,某些运动员或长期从事体力活动的人,在运动时出现的心律失常,通过运动负荷试验可以被发现。
六、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去除诱因:对于由某些诱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劳累、精神紧张、饮酒、喝咖啡等,应首先去除这些诱因。例如,减少饮酒和咖啡的摄入,注意休息,缓解精神压力等,可能使心律失常得到改善。
2.监测病情:对于偶发的、症状较轻的心律失常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了解心律失常的进展情况。
(二)药物治疗
1.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选择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窦性心动过速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心房颤动可选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以及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或转复心律的药物(如胺碘酮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合理选择。
(三)非药物治疗
1.电复律:对于一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等,电复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例如,心室颤动发生时,应立即进行电除颤。
2.射频消融术: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某些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等,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导入心脏,破坏异常的传导通路或异位起搏点,达到根治心律失常的目的。例如,对于反复发作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的治愈率较高。
3.植入心脏起搏器: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植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起搏器可以按照设定的频率发放脉冲,刺激心脏跳动,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输出量。例如,对于因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头晕、黑矇等症状的患者,植入起搏器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