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咋回事啊
眼底出血并非独立眼病,是多种眼病和全身疾病共有特征,由视网膜血管破裂致眼底有出血病灶。常见病因包括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等,诊断需眼科常规及辅助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促进出血吸收、手术治疗。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各有注意事项,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预防很重要。
一、眼底出血的定义
眼底出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它是指视网膜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到眼底组织中,导致眼底出现出血病灶。
二、常见病因
(一)眼部疾病相关
1.视网膜静脉阻塞: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高血压会使视网膜静脉管壁受到损伤,血流阻力增加,容易引发静脉阻塞,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也是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而引起眼底出血的重要因素。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高血糖会损害视网膜的微血管,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周细胞丢失,进而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出血,常见于长期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年龄上无特定限制,但多见于病程较长者。
3.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病因可能与结核感染等有关。结核杆菌感染可引起视网膜静脉周围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受损,容易发生出血,炎症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反复的眼底出血。
4.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是由于黄斑区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二)全身疾病相关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眼底视网膜动脉发生硬化,血管壁弹性降低,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各个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都可能发生,年龄越大,血管硬化程度越重,发生眼底出血的风险相对越高。
2.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眼底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由于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导致凝血功能不足,引起眼底出血,这类疾病可见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及成人都有可能发病。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视力下降:根据眼底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视力下降程度有所差异。如果出血位于黄斑区,即使出血量较少,也可能导致明显的视力下降,表现为看东西模糊、变形等;如果出血量较多,可能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
2.眼前黑影飘动:当眼底有出血时,血液在玻璃体腔内会形成混浊物,患者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类似蚊蝇飞舞。
3.视野缺损:如果出血累及视网膜的不同区域,可能会导致相应部位的视野缺损,比如某个方向视物不清。
(二)眼底检查表现
通过眼底镜等检查可以看到眼底不同程度的出血病灶,出血可以是点状、片状、火焰状等不同形态,根据出血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病因。
四、诊断方法
(一)眼科常规检查
1.视力检查:明确患者的视力情况,判断视力下降的程度。
2.眼压检查:排除眼压异常对眼部造成的影响,因为某些眼病引起的眼底出血可能伴有眼压变化。
3.眼底镜检查: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清晰看到出血的部位、范围等,是诊断眼底出血的重要手段。
4.裂隙灯检查:检查眼前段情况,排除眼前段病变导致的继发性眼底出血。
(二)辅助检查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通过向静脉内注射荧光素,利用荧光血管造影机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情况,能够发现隐匿的血管病变,如早期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改变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对于黄斑区的病变,如黄斑水肿、黄斑区出血的详细情况等能够进行精准的评估,帮助医生了解黄斑区的损伤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全身相关检查:对于有全身疾病相关因素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全身检查,如血糖、血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血糖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及血糖控制情况;血压检查了解血压水平;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血液病等引起眼底出血的全身因素。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控制基础疾病: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则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稳定,以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减少眼底出血的发生风险。
2.治疗眼部原发疾病: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可根据病情考虑是否进行激光治疗,封闭无灌注区,减少新生血管形成;对于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可以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减少出血。
(二)促进出血吸收
1.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如丹参等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的药物,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2.激光治疗:对于某些情况,如视网膜周边的出血病灶,可以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封闭出血的血管,防止再次出血,并促进已有的出血吸收。
(三)手术治疗
如果眼底出血长期不吸收,或者伴有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玻璃体腔内的积血,修复视网膜病变,挽救视力。
六、预防措施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低盐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2.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治疗。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注意用眼卫生,每隔一段时间要让眼睛休息一下,可以做眼保健操或向远处眺望。
2.适度运动: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维持全身健康,促进血液循环,对眼部健康也有好处,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有视网膜病变风险的人群,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及全身健康检查,尤其是有家族遗传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处理。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眼底疾病或血液病等有关。对于患有血液病的儿童,要严格遵循儿科治疗原则,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在治疗血液病的同时关注眼底出血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视力情况,如发现儿童出现眼前黑影飘动、视力下降等异常,要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
(二)老年人
老年人是眼底出血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老年人。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在控制基础疾病方面要更加严格,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突然用力、情绪激动等情况,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引起眼底出血。同时,老年人的视力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当出现眼底出血导致视力下降时,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协助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眼底出血相对较少,但如果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可能会引发眼底出血。妊娠期女性在治疗眼底出血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因素,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和产检,确保母婴安全。
总之,眼底出血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眼部病症,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