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眼睛出现屈光不正,使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之前时,称为近视,一般以0.50D(50度)及以上近视度数作为判断近视的标准。
正常情况下,眼睛处于正视状态,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上,能清晰视物。当眼球前后径过长、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等原因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时,就形成了近视。
根据近视度数划分,轻度近视指近视度数在-3.00D(300度)及以下,中度近视度数范围在-3.00D至-6.00D(300度至600度),高度近视则是近视度数大于-6.00D(600度)。
一般来说,当验光结果显示近视度数达到0.50D(50度)及以上,且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时,可诊断为近视。
但对于儿童青少年,由于其眼睛调节能力强,单纯一次验光发现0.50D近视度数,还需进一步进行散瞳验光,排除假性近视的可能。假性近视是由于睫状肌过度紧张痉挛导致晶状体变凸,引起的暂时性近视状态,通过休息、放松睫状肌等方法,视力可恢复正常,并非真正的近视。而当确诊为真性近视后,需根据近视度数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如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