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不是鼠疫病,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有相应临床表现和防鼠灭鼠、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传染源、临床表现、预防等方面与出血热有差异,二者在病原体、临床表现、预防等均不同。
病原体与传染源: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人主要通过接触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而感染。
临床表现:患者起病急,有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等表现,不同类型的出血热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如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预防措施:应防鼠、灭鼠,切断传播途径,如避免接触鼠类及其分泌物等;同时可通过接种出血热疫苗来预防,不同人群接种疫苗需根据自身情况,如儿童接种疫苗要考虑其免疫系统发育等情况,按照规范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以获得较好的免疫保护。
鼠疫相关情况
病原体与传染源: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菌,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中的旱獭、黄鼠等,人主要通过跳蚤叮咬、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
临床表现:临床上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不同类型,腺鼠疫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痛,肺鼠疫可出现咳嗽、咯血等呼吸道症状,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预防措施:要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如隔离鼠疫患者等;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被跳蚤叮咬等,不同人群在疫区要遵循当地的防控要求,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做好防护,防止感染鼠疫。
出血热和鼠疫虽然都与啮齿类动物有关,但病原体、临床表现、预防等方面均有区别,不能将出血热等同于鼠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