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什么意思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因血管阻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中老年人等易患,有相应临床表现;出血性脑卒中因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高血压等是常见病因,起病急症状进展快。脑卒中致残、致死率高,怀疑需尽快就医检查治疗,高危人群应控相关指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风险。
一、缺血性脑卒中
1.发病机制
主要是脑部血管内形成血栓等原因导致血管阻塞,使得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病因,动脉壁上的斑块逐渐增大,可能会完全阻塞血管,影响血液供应到脑部特定区域。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随着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几率。
2.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症状可能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
二、出血性脑卒中
1.发病机制
通常是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脑内压迫周围脑组织。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薄弱,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年龄上,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因高血压等问题引发出血性脑卒中;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大量饮酒等会加重高血压,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2.临床表现
患者往往起病较急,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肢体瘫痪等症状,病情进展较快,症状可能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加重。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一旦怀疑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缺血性脑卒中在符合条件时可能进行溶栓、取栓等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根据情况可能需要降颅压、止血等治疗。对于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调节血脂,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