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乙肝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母婴传播方面,HBsAg阳性母亲围生期可致新生儿感染,需孕期检测、新生儿规范接种预防;血液传播是输入污染血液或不洁医疗操作致染,需确保血液及器械消毒处理;性传播是无防护性接触通过体液传播,有性生活者应防护、了解感染状况并保持单一性伴侣
一、母婴传播
1.具体情况: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多为胎儿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受染。据相关研究,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若不进行乙肝免疫预防,约40%-60%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若进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可使母婴传播的阻断率显著提高。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对于有乙肝感染风险的孕妇,需在孕期进行乙肝相关检测,若HBsAg阳性,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按规范进行乙肝疫苗和HBIG接种。孕妇自身在孕期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二、血液传播
1.具体情况: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引起乙肝病毒感染。例如,在一些医疗操作中,如输血、使用不洁的注射器、侵入性医疗操作(如针灸、纹身、穿耳等),若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严格消毒,就可能导致病毒传播。有研究表明,经输血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接近100%。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对于需要接受输血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人群,要确保所用血液及医疗器械经过严格的乙肝病毒检测和消毒处理。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血液传播。对于有吸毒史等可能接触不洁注射器风险的人群,应坚决杜绝共用注射器等行为。
三、性传播
1.具体情况:与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乙肝病毒。在性传播中,乙肝病毒可通过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导致感染。研究显示,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伴侣中,若未采取防护措施,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有性生活的人群,若性伴侣为乙肝患者或携带者,应使用安全套进行防护。在进行性行为前,双方应了解彼此的乙肝感染状况,若一方感染,另一方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产生保护性抗体。同时,要保持单一性伴侣,避免高危性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