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病因是什么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病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约75%患者直系亲属有精神类疾病,遗传度约75%)、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递质异常,如多巴胺等失衡;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如额叶、基底节等区域结构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不良家庭环境,如父母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等;学校环境,如学习压力大、老师教育方式不合理等),需综合考虑这些病因因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采取合适干预手段。
1.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多动症发病中占重要地位,约75%的患者直系亲属中有患多动症、学习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者,遗传度约75%。例如,家系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患多动症的比率远高于正常儿童的一级亲属,同卵双生子的共患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等,提示遗传基因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2.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异常:主要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多巴胺系统功能不足可能影响大脑的executivefunction(执行功能)相关脑区,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症状。例如,有研究通过PET扫描发现多动症儿童脑内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密度降低,提示多巴胺代谢异常可能引发多动症核心症状。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多动症儿童大脑某些区域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如额叶、基底节等区域。额叶与注意力、自我控制等功能相关,基底节与运动控制、认知等有关,这些脑区的结构发育异常或功能异常被认为与多动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多动症儿童额叶体积偏小,且脑白质发育存在一定异常,功能磁共振研究发现其脑内涉及注意、运动控制等功能的脑区激活异常,如前扣带回、顶叶等区域功能活动异常。
3.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增加多动症发生风险,比如父母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家庭氛围不和谐等。例如,父母经常争吵、对孩子教育缺乏一致性等情况可能影响儿童心理状态,进而可能诱发或加重多动症相关症状。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中学习压力过大、老师教育方式不合理(如过度批评、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等)也可能对多动症儿童产生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的学校学习环境中,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可能会被放大或加重。
对于儿童多动症,应综合考虑以上病因因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通过行为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考虑药物辅助,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阶段特点,避免不恰当的治疗方式,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