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贲门胃底低分化腺癌
贲门胃底低分化腺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胃癌,发病与生活方式、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有多种症状,可通过胃镜、CT、MRI等诊断,早期以手术为主,中晚期需综合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
一、病理特征
低分化腺癌意味着癌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与正常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差异较大,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生长较快且容易发生侵袭和转移。贲门胃底低分化腺癌发生在贲门和胃底部位,贲门是食管与胃连接的部位,胃底是胃的上部。
二、发病相关因素
1.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高盐、烟熏、腌制食品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在体内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质,影响胃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增加癌变几率。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使胃黏膜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增加。
吸烟饮酒: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长期大量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反复的损伤可能引发癌变。
2.年龄性别: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发病可能略多于女性,但这不是绝对的,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都可能患病。
3.病史因素:有胃部慢性疾病史,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如果这些疾病长期不愈,可能逐渐发展为癌变。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发生异常增生的几率增加,进而可能转变为腺癌。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常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症状混淆。
2.中晚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体重减轻、贫血、呕血、黑便、腹部肿块等。如果发生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肝脏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贲门胃底部位的病变情况,还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贲门胃底低分化腺癌的重要依据。通过胃镜能清晰看到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可以发现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也可用于评估肿瘤的情况,尤其在判断肿瘤与周围血管等结构的关系方面有一定优势。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早期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2.综合治疗:中晚期患者通常需要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等。化疗可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放疗则是利用射线来杀灭肿瘤细胞,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