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等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年龄增长、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增加患病风险,可通过充足钙摄入、足够维生素D、适当运动、药物干预预防改善,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还需注意骨折预防。
一、认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量流失加快,患病风险升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吸烟、过度饮酒、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都可能增加患病几率;有甲状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史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问题。
二、预防与改善措施
(一)充足的钙摄入
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成人每日钙摄入量建议为800mg(50岁及以下人群)和1000mg(50岁以上人群)。可以通过饮食获取钙,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都是钙的良好来源。例如,每100ml牛奶约含104mg钙,每天喝300ml牛奶就能补充约312mg钙。
(二)足够的维生素D
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成年人每天需要400-800IU的维生素D。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日常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暴晒。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的有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等。
(三)适当运动
运动可以增强骨密度,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比如散步,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有助于刺激骨骼,维持骨量。但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对于老年人群,运动时要注意场地安全,防止摔倒。
(四)药物干预
如果骨质疏松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双膦酸盐类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开具,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加快,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措施外,更要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考虑激素替代疗法相关评估,但需权衡利弊。同时,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骨量变化。
(二)老年男性
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功能下降,同样需要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坚持适度运动,如游泳(对关节压力较小)等。定期检查骨密度,关注自身骨骼健康状况,一旦发现骨量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三)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骨骼发育的关键阶段,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摄入以及适当运动,对于构建良好的骨量基础至关重要。要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节食、缺乏运动等,为成年后的骨骼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四、骨折预防
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较高,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跌倒。室内要保持地面干燥,去除障碍物;使用合适的防滑鞋;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一旦发生跌倒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