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进行快速评估与一般处理,符合指征者可进行再灌注治疗,采用神经保护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早期康复及制定长期康复计划,还需进行二级预防,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和抗血小板治疗,且不同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等因素会影响各环节的评估、治疗及康复等决策与实施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紧急评估与一般处理
1.快速评估:迅速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等,常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同时需尽快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排除脑出血等禁忌证)明确诊断,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会影响评估和后续治疗决策,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综合考量各方面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一般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对于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需监测血糖并及时处理,生活方式方面发病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等,病史中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需在后续康复中针对性进行干预。
二、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静脉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发病4.5小时内),年龄较大患者需更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女性患者在溶栓时也需考虑其生理周期等因素对出血风险的影响。
2.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合适时间窗内可进行动脉取栓治疗,发病时间、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等是重要考量因素,不同年龄患者血管条件不同,对取栓效果和风险的影响不同,病史中有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更适合或不适合该治疗。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一些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等,但其具体疗效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包括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综合判断,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调整剂量或密切监测。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等康复训练,年龄较小的患者康复潜力不同,康复方案需更具针对性,女性患者在康复中可能因生理心理因素影响康复进度,需给予更多心理支持,生活方式上康复期间需鼓励患者逐渐恢复规律生活等。
2.长期康复: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长期康复计划,病史中有神经系统损伤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不同年龄患者康复目标和进度不同,需动态调整康复方案。
五、二级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年龄较大患者基础疾病控制需更精细,女性患者内分泌因素对血压血脂等的影响需关注,生活方式上需劝导患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病史中有相关疾病控制不佳的患者需加强干预力度。
2.抗血小板治疗:符合抗血小板治疗指征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有出血倾向等特殊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