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是人体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经一定潜伏期发展而来,病因是接触含尾蚴疫水致尾蚴侵入发育为成虫产卵,虫卵沉积引发病变,临床表现有肠道、肝脏等症状及其他表现,诊断靠病原学和免疫学方法,治疗用吡喹酮,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慢性血吸虫病的定义
慢性血吸虫病是人体感染血吸虫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发展而来的疾病。血吸虫虫卵主要沉积在结肠、肝脏等组织器官,引起虫卵肉芽肿等病变,病程一般超过6个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人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尾蚴可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进而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产卵,虫卵随血流沉积在组织中引发病变。
2.发病机制:血吸虫虫卵沉积在组织内,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形成虫卵肉芽肿。在肝脏,虫卵肉芽肿可导致肝内血管阻塞、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在肠道,可引起肠黏膜损害、溃疡形成等,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能力的差异,发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男性和女性在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整体健康状况和对疾病的耐受可能因个体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差异;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频繁接触疫水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有血吸虫病既往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后病情发展可能有不同特点。
三、临床表现
1.肠道症状:多数患者有腹痛、腹泻,粪便可带血或黏液,病情迁延不愈者可出现贫血、消瘦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因肠道病变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2.肝脏症状:轻度感染者肝脏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肿大,质地变硬,晚期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门静脉高压症状,如脾肿大、腹水等。老年患者肝脏功能减退,对疾病的代偿能力下降,肝硬化等并发症出现可能更早且更严重。
3.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这是由于虫卵异位沉积在肺部等组织引起的。
四、诊断
1.病原学诊断:粪便检查找到血吸虫虫卵或孵化出毛蚴是确诊的依据。对于儿童患者,粪便采集可能相对困难,需采用合适的方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2.免疫学诊断:常用血吸虫抗体检测等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辅助诊断,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
以吡喹酮为主要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虫体肌浆网钙泵,使虫体发生痉挛性麻痹,失去吸附及逆血流游走能力而死亡。
六、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畜,管理好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源。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疫水管理,避免接触疫水,可采用安全供水措施,如修建自来水厂等;在接触疫水的高危人群中使用防护用品,如穿防护靴等。
3.保护易感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血吸虫病的认识,避免接触疫水。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要加强防护知识的普及和监管,减少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