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常见并发症有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营养不良。肠梗阻因腹膜炎症刺激致肠粘连等引发,表现为腹痛等;肠穿孔因病情严重等致肠壁变薄等引发,有剧烈腹痛等表现;腹腔脓肿因炎症渗出物等积聚包裹形成,有局部红肿压痛等;营养不良因患者有发热等致摄入少、消耗多引发,有体重下降等表现。
1.肠梗阻
发生机制:结核性腹膜炎时,腹膜的炎症刺激可导致肠粘连,肠管受到粘连束缚,蠕动受限,进而引发肠梗阻。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肠道功能相对稚嫩,且结核性腹膜炎可能导致的肠粘连等情况对肠道蠕动的影响更为敏感;对于有长期结核病史、腹膜广泛粘连的患者,肠梗阻的发生风险更高。从病理角度看,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沉积,机化后形成粘连束带,可使肠管扭曲、受压,从而引起梗阻。
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或胆汁等。
2.肠穿孔
发生机制:当结核性腹膜炎病情较为严重,局部肠管因结核病灶侵蚀,加上炎症的破坏,肠壁变薄,在肠腔内压力增高(如肠梗阻时肠腔内压力升高)等因素作用下,可发生肠穿孔。对于老年患者,其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动脉硬化等,影响肠壁的血供,使得肠壁更易因结核病变而发生穿孔;在儿童中,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及肠道组织的特点,若结核性腹膜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肠穿孔的发生也需警惕。
表现:突发剧烈腹痛,呈持续性刀割样或胀痛,随后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意识障碍等。
3.腹腔脓肿
发生机制:结核性腹膜炎的炎症渗出物、坏死组织等积聚在腹腔内某个部位,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脓肿。这是由于腹膜的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的炎性渗出,加上机体的防御机制将炎症局限化,但如果炎症未能及时控制,渗出物不断积聚就可形成脓肿。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局部炎症的扩散和脓肿形成;在女性患者中,由于盆腔与腹腔的解剖关系,结核性腹膜炎累及盆腔时也可能形成盆腔脓肿。
表现:可表现为局部的红肿、压痛,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通过超声、CT等检查可发现腹腔内的脓肿病灶。
4.营养不良
发生机制: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常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导致摄入减少,同时炎症反应会增加机体的消耗,使得患者出现营养不良。长期的结核感染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能量等营养物质消耗增加。对于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较高,若发生结核性腹膜炎,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患者本身消化功能可能减退,加上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响,营养不良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表现: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蛋白降低等营养不良相关指标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