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诊断筋膜炎,需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要询问症状表现及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包括局部触诊和关节活动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和MRI,可观察筋膜情况;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和炎症标志物检查,分别用于初步排除感染因素和辅助判断炎症活动程度。
一、病史采集
1.询问症状表现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了解疼痛的具体情况很重要。比如儿童筋膜炎可能因活动过度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成年女性可能因长期不良姿势等导致,疼痛特点可能与月经周期、劳累程度相关。要询问疼痛发生的部位、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例如是否在特定活动后疼痛加剧,休息后是否能有所减轻等。同时了解是否有受伤史、感染史等病史,受伤史可能导致局部筋膜炎,感染可能引发筋膜的炎症反应。
2.生活方式了解
了解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方式,如是否长期伏案工作、从事重体力劳动、有无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等。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肩部筋膜容易受累;重体力劳动者腰部筋膜承受压力大,易发生筋膜炎。不同生活方式对不同部位筋膜的影响不同,需要全面掌握。
二、体格检查
1.局部触诊
对怀疑有筋膜炎的部位进行触诊,检查局部是否有压痛、硬结或条索状改变。不同部位的筋膜炎触诊表现有差异,例如足底筋膜炎时,足底特定部位触诊可发现明显压痛;腰部筋膜炎时,腰部肌肉附着点等部位触诊能感知异常。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筋膜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导致的病理改变。
2.关节活动度检查
检查相关关节的活动度,因为筋膜炎可能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比如肩部筋膜炎可能导致肩关节活动度受限,通过测量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范围,判断是否存在活动受限情况,从而辅助判断筋膜炎的可能。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可用于观察筋膜的形态、厚度等情况。它能够清晰显示筋膜的结构,对于早期筋膜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例如可以发现筋膜是否增厚、是否有异常的回声等改变,通过超声检查能直观看到筋膜的病理变化,尤其适合一些浅表部位的筋膜炎检查,如手部、足部等部位的筋膜炎。
2.磁共振成像(MRI)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更准确地显示筋膜的病变情况。可以发现筋膜是否有水肿、渗出等炎症表现,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筋膜炎诊断更有优势,如腰部深层筋膜的炎症情况,MRI能够清晰呈现,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一般情况下,筋膜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如果是感染相关的筋膜炎,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排除感染性因素导致筋膜炎症的可能,但对于非感染性筋膜炎,血常规大多无特异性改变。
2.炎症标志物检查
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在筋膜炎急性发作期,CRP和ESR可能会升高,这些炎症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辅助判断筋膜炎症的活动程度,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