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以腰背疼痛为主的疼痛,可累及其他部位;脊柱变形如身高变矮、驼背;脆性骨折常见于脊柱、髋部、腕部等部位;还有呼吸功能下降、肌肉力量下降等其他症状,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其发生风险,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
一、疼痛
1.腰背疼痛为主:这是骨质疏松较常见的症状,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是因为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骨小梁破坏、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等导致骨痛。例如,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骨痛的发生与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等密切相关。
2.其他部位疼痛:疼痛还可累及胸骨、肋骨、四肢关节等部位,表现为全身骨痛,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二、脊柱变形
1.身高变矮:骨质疏松使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导致身高变矮。一般身高可缩短3-6厘米不等。这是因为椎体松质骨含量高,骨质疏松时椎体易被压缩,长期累积就会出现身高下降。比如,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身高变矮的情况较为常见。
2.驼背:严重骨质疏松时,脊柱椎体持续压缩,可出现驼背畸形。驼背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等。
三、骨折
1.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患者骨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称为脆性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柱、髋部、腕部等。例如,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严重的后果之一,患者受伤后常需长期卧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且死亡率较高。据统计,约20%的髋部骨折患者在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50%以上患者不能恢复至伤前的活动水平。脊柱骨折可由轻微负重、弯腰、咳嗽等引起,表现为胸腰背部疼痛突然加重。腕部骨折多发生在摔倒时手掌撑地,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四、其他症状
1.呼吸功能下降:严重骨质疏松导致胸廓畸形时,可影响胸廓活动,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例如,重度驼背患者胸廓活动受限明显,呼吸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2.肌肉力量下降:骨质疏松患者常伴有肌肉力量下降,表现为行走缓慢、上下楼梯困难等。这是因为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功能,肌肉收缩力减弱。比如,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由于肌肉力量下降,更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事件。
对于不同人群,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较快,可能更早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等症状;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功能减退,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高;长期卧床、缺乏运动、有家族骨质疏松病史等人群,也需警惕骨质疏松相关症状的出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缺乏日照、营养不良等都可能增加骨质疏松发生风险,进而影响症状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骨密度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