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什么病
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多见,发病与遗传、内分泌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先兆症状和特定头痛特点,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学说和神经学说,诊断依国际标准且需与其他头痛鉴别,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不同人群有不同情况,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方面
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发作前有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出现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针刺感等,还可能有言语先兆等,但先兆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0分钟。
头痛特点:头痛多为偏侧,可为搏动性,程度为中重度,可因日常活动如走路、爬楼梯等加重,常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头痛发作频率差异较大,有的患者数月发作一次,有的则每周发作。
发病机制相关
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发作前期颅内血管收缩,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出现先兆症状;随后颅外血管扩张,特别是颞动脉等扩张,引发头痛。
神经学说:神经递质失衡在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的变化。当5-HT水平异常时,会影响神经传导等过程,从而引发偏头痛相关的神经功能紊乱及头痛等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协会制定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头痛的特点、发作频率、伴随症状等。例如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需要符合反复发作的单侧搏动性头痛,持续4~72小时,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加重头痛等;有先兆偏头痛则需有上述先兆症状后出现头痛等。
鉴别诊断:需要与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其他类型头痛相鉴别。紧张型头痛多为双侧紧箍样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等;丛集性头痛疼痛更为剧烈,多为单侧眼眶、颞部剧痛,发作呈丛集性,周期较为固定等。
治疗与预防
非药物治疗:对于轻度偏头痛患者,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休息,保持安静、黑暗的环境等。另外,针灸等中医疗法也可能对部分偏头痛患者有一定缓解作用,但需基于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
药物治疗:有药物可用于偏头痛发作时的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医学规范,不过这里仅需知晓有药物可用于缓解症状。在预防方面,对于发作频繁(每月发作≥2次)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一些预防偏头痛的药物,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不同人群的情况
儿童偏头痛:儿童偏头痛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头痛部位不固定,可表现为双侧头痛,且胃肠道症状可能更突出,如腹痛等。儿童偏头痛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其年龄特点及症状表现,在治疗上更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方式。
女性偏头痛:女性偏头痛与内分泌变化关系密切,在月经前期、月经期等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的时期,偏头痛发作可能更频繁。所以女性偏头痛患者在月经期间需更加注意休息、避免诱发因素等。
有病史人群:对于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需注意避免一些已知的诱发因素,如某些食物(奶酪、巧克力、红酒等)、强光、劳累、精神紧张等,尽量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