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基础治疗需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药物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绝经后女性、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成人一般每日推荐摄入维生素D800-1200IU。可通过晒太阳(每天适当暴露皮肤10-15分钟,注意避免过度晒伤)以及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获取,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这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是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例如阿仑膦酸钠等,可降低骨折风险,但需注意服用时应空腹用大量水送服,且服药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
降钙素类:包括降钙素注射液和鼻喷剂等,能抑制骨吸收、缓解骨痛。对于疼痛明显的骨质疏松患者可考虑使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破骨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主要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在骨骼上表现出雌激素的激动作用,降低椎体骨折风险,但可能有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一种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小剂量使用时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且骨折风险高的患者,但使用疗程一般不超过2年。
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适合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例如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等,能增加骨密度。对于老年人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在平坦地面缓慢步行,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还能改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而跌倒往往是导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重要原因。
物理因子治疗:如低频脉冲电磁场、超声等物理因子治疗方法,能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作用于骨骼组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一般需要定期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制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上述常规治疗外,更应注重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骨量变化。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因为这些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
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需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平衡能力差,更容易跌倒,在康复治疗中要特别注意运动环境的安全,如地面要防滑,室内光线要充足等,防止跌倒引发骨折。在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方面,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因为老年人对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能力可能下降。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骨质疏松相对少见,但一些特殊情况如营养不良、某些遗传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对于儿童青少年,应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摄入,通过均衡饮食来满足生长发育对骨骼健康的需求,鼓励适当的运动,如跳绳、篮球等有助于骨骼发育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造成骨骼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