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痛经等,超声及MRI表现有特点,治疗结合多种因素;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多样,超声及MRI表现不同,治疗依情况而定,育龄期和绝经期女性情况各有不同,临床需准确鉴别并制定合适诊疗方案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病理改变为异位的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子宫肌层内周期性出血,导致子宫肌层弥漫性增厚,少数可形成腺肌瘤。
2.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女性,由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可单发或多发,多位于子宫肌层内或浆膜下、黏膜下等部位。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子宫腺肌病: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孕,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
2.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多见于黏膜下肌瘤及肌壁间肌瘤)、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致便秘等),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有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
三、影像学表现区别
1.子宫腺肌病: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有时可见点状强回声;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子宫肌层内边界不清的T2加权像低信号区,病灶与正常肌层无明显界限。
2.子宫肌瘤:超声检查可显示子宫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MRI可清晰显示肌瘤的数目、大小、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T2加权像上呈明显低信号的结节是其特征性表现。
四、治疗策略不同
1.子宫腺肌病:治疗需结合患者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综合考虑。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GnRH-a类药物,可缓解痛经和减少经量,但停药后症状可复发;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切除术等。
2.子宫肌瘤:治疗取决于患者症状、肌瘤大小和部位等。无症状且肌瘤小的患者定期随访观察即可;有症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缩小肌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五、特殊人群情况
1.育龄期女性:子宫腺肌病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或增加流产风险,而子宫肌瘤若较大或位于特殊部位也可能影响受孕及妊娠结局,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评估和处理。
2.绝经期女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绝经后症状多可缓解,子宫肌瘤患者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但仍需定期复查,观察肌瘤变化情况。
总之,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临床需准确鉴别诊断并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