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疫吗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有多种传播途径,有五期临床症状,可通过防鼠灭鼠等预防;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为甲类传染病,传播途径包括鼠蚤叮咬等,有多种临床类型,预防需控制消灭鼠类等,不同人群在易感性、生活方式及特殊病史人群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流行性出血热与鼠疫的概念区分
1.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2.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传播途径主要为鼠蚤叮咬,临床上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二、两者的病原体差异
1.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和基因型,不同型别的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2.鼠疫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有荚膜,无芽孢,兼性厌氧,对外界抵抗力较弱,但在低温及有机物中能存活较长时间。
三、传播途径差异
1.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接触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排泄物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以及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
2.鼠疫传播途径:腺鼠疫主要通过鼠蚤叮咬传播;肺鼠疫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排出的含有鼠疫耶尔森菌的飞沫而感染;还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而感染。
四、临床症状差异
1.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发热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同时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颜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腋下可见出血点等。
2.鼠疫临床症状:腺鼠疫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疼痛、坚硬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皮肤发红、发热;肺鼠疫起病急骤,畏寒、高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呈血性泡沫痰,呼吸急促、发绀,可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败血型鼠疫可无明显局部症状,表现为高热、寒战、意识障碍、广泛出血、休克等严重全身症状。
五、预防措施差异
1.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措施:防鼠、灭鼠是关键措施,同时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做好食品卫生,防止被鼠类污染。可通过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
2.鼠疫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鼠类,切断鼠蚤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染疫动物及其制品,在流行区可接种鼠疫疫苗。对于从事相关高风险工作的人员,要严格遵守防护规定。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两种疾病的易感性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和风险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在生活方式上,经常接触野外环境、与鼠类可能有接触的人群风险更高,需要更严格落实预防措施;对于有疫区旅居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要更加警惕感染风险,及时进行健康监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