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药物治疗(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同时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绝经后女性、有基础疾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治疗以维持骨健康、降低骨折风险等。
一、基础治疗
1.钙剂补充:充足的钙剂摄入对维持骨健康至关重要,成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1000-1200mg,可通过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等)及钙剂补充剂来满足,有研究表明充足钙剂摄入有助于减少骨量丢失。对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等特殊人群,更需注重钙剂补充,因为其骨钙流失相对较快。
2.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成年人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800-1200IU/日。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往往存在维生素D缺乏情况,补充维生素D能改善骨代谢。不同年龄人群对维生素D的需求略有差异,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等原因更易缺乏,需适当增加补充量。
二、药物治疗
1.双膦酸盐类: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物之一,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例如阿仑膦酸钠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对于有食管疾病等特殊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对食管产生刺激等不良反应。
2.降钙素类:包括鲑降钙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痛,适用于疼痛明显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因为降钙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3.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等,主要适用于绝经后女性严重骨质疏松,能降低椎体骨折风险,但有增加静脉血栓风险,对于有静脉血栓病史的女性应避免使用。
4.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等属于此类药物,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但价格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禁忌证,如高钙血症患者等不宜使用。
三、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骨密度和肌肉力量,降低骨折风险。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选择步行、太极拳等低冲击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负重,防止骨折发生。对于老年患者,运动应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
2.物理因子治疗:如电刺激、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方法可促进骨组织代谢,辅助改善骨密度。物理因子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操作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装置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药物选择上要权衡药物疗效与可能的不良反应,康复治疗要更加注重安全性,避免因治疗导致跌倒等二次损伤。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严重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药物治疗中可考虑使用针对绝经后女性的药物,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但要严格评估静脉血栓等风险。康复治疗中要注意运动对关节的保护,防止因骨质疏松导致关节损伤。
3.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在药物选择和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需监测肾功能,根据肾功能调整用药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