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多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使脑组织坏死,高危人群有慢病及不良生活习惯者;脑栓塞常因体循环栓子脱落,心脏病尤其房颤患者风险高;腔隙性脑梗死由长期高血压致大脑深部小穿通动脉病变闭塞形成梗死灶;多发性脑软化由多种原因致脑组织多发性软化坏死,老人及有脑血管基础疾病者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主要因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情绪激动等为诱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特殊人群方面,老人因机能下降且慢病多,要控基础病、定期体检、重视康复;儿童若有先天脑血管疾病可引发,就医要关注药物对发育影响;孕妇因孕期生理变化风险增加,产检要控指标,治疗需权衡药物影响;有家族史人群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一、缺血性脑卒中
1.脑梗死: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2.脑栓塞:多由体循环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造成血流阻塞。常见栓子来源为心源性,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栓脱落。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者,发生脑栓塞风险高。
3.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小穿通动脉,由于长期高血压等原因,导致血管壁病变,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易引发腔隙性脑梗死。
4.多发性脑软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多发性软化坏死,如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炎等反复作用,导致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老年人及有脑血管基础疾病者相对更易发生。
二、出血性脑卒中
1.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为常见诱因。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易导致脑内小动脉破裂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者,患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患脑卒中风险高。日常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定期体检。若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脑卒中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因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较弱,脑卒中后更需重视康复训练,循序渐进,促进功能恢复。
2.儿童:儿童脑卒中相对少见,但某些先天性疾病如脑血管畸形等可引发。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头痛、呕吐、抽搐、肢体活动异常等表现,需及时带孩子就医。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3.孕妇:孕期生理变化可增加脑卒中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导致脑出血等。孕妇应定期产检,积极控制血压等指标。若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生。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4.有脑卒中家族史人群:遗传因素在脑卒中发病中有一定作用,此类人群应更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