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的处理包括现场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受伤)、及时就医评估(详细告知病情、相关检查)、控制体温(物理降温为主、谨慎药物降温)、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分别处理)以及预防复发(体温监测管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需多方面综合应对以保障小儿健康。
一、现场紧急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这是因为小儿高热惊厥时可能会有呕吐情况,头偏向一侧能有效避免呕吐物阻塞气道,保障呼吸顺畅,尤其对于婴幼儿来说,气道相对狭窄,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
2.防止受伤:移开周围尖锐、坚硬的物品,在患儿上下牙齿之间放置纱布或手帕等,避免患儿咬伤舌头,但要注意不能强行撬开牙齿。对于小儿来说,惊厥时肢体可能会抽搐,移开周围危险物品可防止其受伤,放置纱布等是为了避免舌咬伤,这是保障患儿安全的重要措施。
二、及时就医评估
1.详细告知病情:向医生详细描述患儿的发病情况,包括体温、发作时长、发作时的表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例如体温具体数值、惊厥发作持续了多久、是全身抽搐还是局部抽搐等,这些细节对医生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关键。
2.相关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因为小儿高热惊厥很多是由感染引起的,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可以了解患儿体内是否有炎症反应,从而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儿,血常规的正常参考值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儿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检查结果是否异常。
三、控制体温
1.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数小儿高热惊厥情况,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低体温。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物理降温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过冷刺激引起不适。
2.谨慎使用药物降温:一般优先选择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需谨慎,且要考虑小儿年龄等因素。例如对于小婴儿,一些退热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
四、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因素:如果是由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比如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则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等。不同病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案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2.非感染性因素:如果是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高热惊厥,如癫痫等,需要进行相应的抗癫痫等针对性治疗。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小儿,如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等情况,在治疗高热惊厥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病史对治疗的影响,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预防复发
1.体温监测与管理:密切监测小儿体温,当体温超过38℃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防止体温急剧升高再次引发惊厥。对于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小儿,家长要格外关注其体温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体温管理,这对于预防复发非常重要。不同年龄小儿的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家长需了解本年龄段小儿的正常体温范围,以便及时发现体温异常。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小儿存在可能导致高热惊厥的基础疾病,如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基础疾病的发展,从而降低高热惊厥复发的风险。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小儿,如曾因神经系统疾病发生过高热惊厥,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