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裂后一般处理包括制动休息与冷敷;固定治疗有石膏和支具固定;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康复治疗分早期和后期,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后期逐渐增加负重训练;严重骨裂可能需手术治疗,术后也需康复并注意相关事项,不同年龄和病史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应处理措施。
一、一般处理
1.制动休息:发生脚踝骨裂后首先要停止活动,避免受伤的脚踝进一步受力,防止骨裂情况加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尽量减少患侧脚踝的负重和活动,例如儿童在玩耍时要避免再用受伤脚踝着地行走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关节炎等病史,制动休息更为重要,能减少病变关节的刺激。
2.冷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通过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出血和肿胀。以成人为例,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冷敷一次,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儿童冷敷时要控制好时间和冷敷物与皮肤的距离,防止低温对儿童娇嫩皮肤造成损伤。
二、固定治疗
1.石膏固定:是常见的固定方式。医生会根据脚踝骨裂的具体情况,用石膏将脚踝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有利于骨裂的愈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石膏固定的松紧度等需要适当调整,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要确保石膏固定既起到固定作用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和骨骼正常发育。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在石膏固定后要更密切观察脚踝部位的血运情况等。
2.支具固定:部分情况下可以使用支具固定。支具相对石膏更轻便一些,对于一些骨裂程度较轻、需要相对灵活固定的情况可能适用。在固定过程中同样要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比如儿童使用支具时要保证其舒适性和固定的有效性,避免支具不合适影响骨裂恢复。
三、药物辅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服用指导)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在有疼痛症状时可能会用到,它可以起到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的作用,但具体使用需遵医嘱,尤其要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的禁忌等,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此类药物止痛。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裂相对稳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脚踝关节小范围的屈伸等活动,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对于儿童,要在家长和医生的协助下温和地进行训练,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有神经系统病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节奏和强度。
肌肉力量训练:包括脚踝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等练习,帮助维持和恢复肌肉力量。成人可以逐步进行更主动的肌肉收缩训练,儿童则要选择适合其能力的简单肌肉训练方式,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心率等情况,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2.后期康复:当骨裂进一步愈合后,可逐渐增加负重训练等。比如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等。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康复进度不同,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康复方案,确保安全有效地恢复脚踝功能。
五、手术治疗情况
1.适用情况:如果脚踝骨裂情况较为严重,如骨裂移位明显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复位骨折部位并进行固定等操作。对于儿童,手术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手术前要做好相关的凝血纠正等准备工作。
2.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并且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等。儿童术后要注意避免伤口感染等,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关注基础疾病在术后的控制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