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偏头痛
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青春期,女性多见,与遗传等多因素有关,有先兆和头痛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和神经学说,诊断靠临床表现及国际标准,需与其他头痛鉴别,发作期和预防期有相应治疗方法,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包括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人群的相关情况。
一、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1.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发作前有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出现感觉先兆(如麻木、针刺感等)、言语先兆等,先兆症状多持续5-20分钟。
2.头痛症状:头痛多为单侧,也可双侧,呈搏动性,疼痛程度一般为中度或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部分头痛。头痛持续时间不等,一般可持续4-72小时。
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1.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所致。发作前期颅外动脉收缩,局部脑血流减少,出现先兆症状;随后颅内外动脉扩张,血管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头痛等症状。
2.神经学说:神经递质失衡在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变化可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也是神经学说的重要内容,三叉神经节受刺激后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导致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等,引发头痛及炎症反应。
三、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是重要依据。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形式、伴随症状等情况。例如,根据偏头痛的典型表现,如单侧搏动性头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结合患者的病史等进行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其他类型头痛相鉴别。紧张型头痛多为双侧紧箍样痛,程度较轻,一般不伴恶心呕吐等症状;丛集性头痛疼痛多为单侧眼眶、颞部剧烈疼痛,发作较频繁,有密集发作的特点等。
四、偏头痛的治疗与预防
1.发作期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曲坦类药物等缓解头痛症状。但药物使用需遵循相关医学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情况。
2.预防治疗:对于频繁发作(如每月发作≥2次)的患者可考虑预防治疗。预防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等。同时,患者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食用奶酪、巧克力、红酒等可能诱发偏头痛的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
五、不同人群的偏头痛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偏头痛:儿童偏头痛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头痛可能不典型,如可表现为腹痛型、情绪型等。儿童偏头痛在预防方面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等。同时,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缓解头痛,避免不适当使用可能对儿童身体有影响的药物。
2.女性偏头痛:女性偏头痛与月经周期有一定关系,在月经前后发作可能更频繁。女性在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保暖等。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内分泌的一些不适当药物等。
3.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偏头痛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格外谨慎,需充分评估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某些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的药物时要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