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激动会因使交感神经兴奋致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控制情绪激动对患者至关重要。可通过多种方法来控制,心理调适方面,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不良认知,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生活方式调整上,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家庭支持需家属多陪伴、营造和谐环境;严重情绪障碍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药物干预。同时,针对老年、年轻及有精神病史等特殊人群,在情绪控制方法的实施上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一、认识情绪激动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情绪激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波动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情绪应激状态下血压骤升,可增加再次出血或梗死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脑卒中患者,影响程度虽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均可能因情绪激动加重病情。例如,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情绪激动引发血压大幅波动后,脑血管更易受损。
二、控制情绪激动的方法
1.心理调适
认知行为疗法:患者可通过与心理医生交流,认识自身情绪问题,了解情绪激动与脑卒中之间的关联,纠正不良认知模式。如部分患者因脑卒中后身体功能受限,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进而易情绪激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变其对疾病的看法,缓解情绪。
放松训练:深呼吸训练,患者可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渐进性肌肉松弛法,从足部肌肉开始,先紧绷再放松,依次向上至头部肌肉,帮助身体和精神放松,减轻紧张情绪。
2.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每晚睡眠78小时为宜。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功能,避免因睡眠不足导致情绪不稳定。例如,长期熬夜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易引发情绪激动。
适度运动:病情稳定后,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速度以每分钟6080步为宜;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有助于调节呼吸,放松身心。运动可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
3.家庭支持
家属陪伴:家属应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倾听患者心声,让患者有机会倾诉内心的烦恼和担忧,缓解不良情绪。例如,在患者因康复进程缓慢而情绪低落时,家属的鼓励能增强其信心。
营造和谐环境:家庭环境应安静、舒适,减少噪音和不良刺激。如避免在家中争吵,合理安排家庭活动,使患者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4.药物干预
对于情绪障碍严重的患者:在医生评估后,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或心境稳定剂。但需注意,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同年龄、病史患者用药种类和剂量可能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因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慢,用药需更加谨慎。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脑卒中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情绪调节能力更弱。在进行心理调适和运动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如放松训练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运动强度要适度降低。因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使用药物干预情绪问题时,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物相互作用。
2.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可能因突然患病,对未来生活担忧而情绪波动大。除常规的心理调适方法外,可鼓励其与同龄人交流,分享患病经历和应对策略。在运动方面,可适当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如参加康复运动小组,提高其积极性。
3.有精神病史患者:这类患者本身情绪管理能力较差,脑卒中后情绪激动风险更高。家属和医护人员需加强关注,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得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心理调适过程中,应选择专业的精神科心理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诱发精神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