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临床特点,婴儿期(1岁以内,尤其4-10个月多见)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等表现;儿童期(1-10岁)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表现有差异;不同类型肠套叠特点不同,回盲型常见于儿童,小肠型较少见、诊断困难,结肠型多见于成人;年龄因素影响表现及处理,婴儿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儿童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既往健康史和近期感染史与肠套叠发生有关,既往有肠道病史者易发生继发性肠套叠,部分患儿发病前有感染史。
一、症状表现
婴儿期(1岁以内,尤其4-10个月多见)
阵发性哭闹:婴儿突然出现剧烈哭闹,呈阵发性发作,间隔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不等。这是因为肠套叠时,套入的肠管刺激肠壁神经,引起强烈的肠管痉挛性收缩,导致腹痛。例如,研究发现约80%的婴儿肠套叠首发症状为阵发性哭闹。
呕吐:早期多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呕吐粪便样液体,这是由于肠梗阻加重,肠内容物反流所致。
血便: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血便,这是肠套叠较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因肠套叠处肠壁血运障碍,黏膜渗血与肠黏液混合而成。
腹部包块: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这是由于套叠的肠管形成肿块所致。
儿童期(1-10岁)
腹痛:腹痛程度相对婴儿期可能稍轻,但仍为阵发性,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右下腹,儿童可表述为腹部绞痛。
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胆汁,甚至粪便样物。
血便:血便出现时间相对婴儿期稍晚,多为果酱样便或血黏液便。
腹部包块:腹部可触及形状不太规则的包块,位置依肠套叠部位而异,如回盲型肠套叠时,包块多在右上腹或腹部右上方。
二、体征特点
一般情况:早期患儿一般情况尚可,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休克等表现。若发生肠坏死,可出现腹膜炎体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
腹部体征:除可触及包块外,早期腹部柔软,随着肠套叠时间延长,肠管水肿、渗出,腹部可逐渐出现腹胀等表现。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腹部脂肪较厚,包块可能不太容易触及,需要仔细、轻柔地进行腹部触诊。
三、不同类型肠套叠的特点
回盲型:是儿童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回肠末端套入盲肠,临床表现符合上述儿童期肠套叠的一般特点,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上腹。
小肠型:较少见,多发生于小肠之间的套叠,腹痛可表现为脐周反复疼痛,呕吐出现较早且明显,血便出现相对较晚,腹部包块可能不太容易触及,诊断相对困难。
结肠型:多见于成人,较少见,多由肠息肉、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腹痛部位多在左下腹,血便出现相对较明显,腹部包块位置与结肠套叠部位相关。
四、年龄因素的影响
婴儿:由于婴儿不会准确表达症状,阵发性哭闹是早期重要的警示信号,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的肠套叠病情变化较快,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就医,因为婴儿肠套叠若不及时处理,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儿童:儿童能够部分表达自身不适,如腹痛的部位等,但仍需家长和医生仔细辨别。儿童的肠套叠可能与饮食改变、肠道寄生虫等因素有关,在诊断和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五、与病史的关系
既往健康史:既往健康的儿童发生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而既往有肠道息肉、梅克尔憩室等病史的儿童,发生继发性肠套叠的风险增加。例如,有梅克尔憩室的儿童,憩室黏膜的异位组织可能成为肠套叠的起始点。
近期感染史:部分肠套叠患儿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史,感染可能引起肠功能紊乱,导致肠套叠发生。如病毒感染引起肠道淋巴结肿大,可能诱发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