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的相关人群包括有小脑萎缩家族遗传史者、中老年人群、长期酗酒和吸烟人群以及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群,家族遗传使携带致病基因概率高,年龄增长致机能衰退,酗酒吸烟损害小脑,基础疾病影响小脑结构和功能致萎缩风险升高。
一、遗传因素相关人群
1.有小脑萎缩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某些遗传性小脑萎缩疾病具有明确的遗传倾向,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较高,比无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小脑萎缩。这是因为遗传物质的异常传递使得个体从亲代继承了易导致小脑萎缩的基因缺陷,从而增加了发病风险。例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的传递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家族中的直系亲属等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二、年龄因素相关人群
1.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包括神经系统的功能。小脑也会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这使得中老年人群患小脑萎缩的风险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随着年龄超过50岁,小脑萎缩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脑细胞的代谢减缓,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能力下降,脑内的神经递质平衡容易被打破,血管逐渐出现硬化等改变,影响小脑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进而增加了小脑萎缩的发生几率。
三、生活方式相关人群
1.长期酗酒人群:酒精对神经系统具有毒性作用,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小脑细胞。酒精中的乙醇等成分会干扰小脑的正常代谢,破坏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小脑对身体运动的协调控制等功能。长期酗酒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对神经系统包括小脑的损害,使得这类人群患小脑萎缩的风险显著高于不饮酒或偶尔少量饮酒的人群。例如,长期酗酒者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时,往往会发现小脑体积缩小等小脑萎缩的表现。
2.长期吸烟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管收缩,减少脑部的血液供应。小脑作为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运动的重要脑部结构,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功能。长期吸烟造成的慢性脑供血不足会逐渐损伤小脑细胞,增加小脑萎缩的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吸烟史较长的人群相比不吸烟人群,小脑萎缩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四、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
1.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
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会出现运动迟缓、震颤等典型症状外,也常伴随小脑功能的异常,长期患病的帕金森病患者发生小脑萎缩的概率增加。这是因为帕金森病的病理过程涉及多个脑区的神经变性,影响了神经递质的传递等,进而波及小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多发性硬化患者: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病变可累及小脑等部位,炎症等病理改变会破坏小脑的神经组织,导致小脑萎缩的发生风险升高。炎症因子等会损伤小脑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影响小脑的正常生理功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小脑萎缩的情况可能逐渐显现。
2.患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组织的代谢。小脑也会受到高血糖引发的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导致神经细胞营养供应不足,逐渐发生萎缩。研究显示,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小脑萎缩的发生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小脑等脑部结构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长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小脑萎缩。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干扰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代谢过程,使得小脑细胞的活性降低,逐渐出现萎缩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