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康复训练的方法
跟腱断裂康复训练分早期(术后1-6周)、中期(术后6-12周)、后期(术后12周以上)。早期有踝关节被动活动防萎缩僵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防肌肉萎缩;中期有踝关节主动活动增力量灵活、直腿抬高练下肢力量;后期有平衡训练恢复平衡本体感觉、步态训练恢复正常行走功能。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6周)
1.踝关节被动活动
内容:在术后早期,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踝关节的被动背伸和跖屈活动。背伸是将脚尖尽量向上勾起,跖屈是将脚尖尽量向下伸展。每天进行多次,每次活动的范围逐渐增加,但要避免引起疼痛。
意义:通过被动活动可以防止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为后期主动训练创造条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跟腱断裂康复时,由于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控制活动力度;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注意血糖稳定情况下进行活动,防止血液循环不良影响恢复。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内容:患者伸直膝关节,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可进行多组,每组10-15次。
意义:股四头肌是下肢重要的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可以维持股四头肌的力量,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对跟腱的恢复有间接的帮助。对于女性患者,在康复训练中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动作缓慢、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身体不适。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6-12周)
1.踝关节主动活动
内容:患者开始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和跖屈活动。可以坐在床边,将小腿自然下垂,然后主动用力勾起脚尖(背伸)和下压脚尖(跖屈)。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力度,每天进行3-4组,每组15-20次。
意义:主动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跟腱周围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对于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的患者,需要通过规律的主动活动来改善下肢肌肉功能;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活动时要注意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波动影响康复训练。
2.直腿抬高训练
内容: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将下肢抬起离床面约15-20厘米,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进行。每天可进行3-4组,每组10-15次。
意义:直腿抬高训练主要是增强股四头肌和臀部肌肉的力量,为下肢的负重行走做准备。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直腿抬高时,年龄较小的患者要注意训练的耐受性,年龄较大的患者要关注关节的承受能力。例如老年患者关节可能存在一定退变,训练时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关节损伤。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以上)
1.平衡训练
内容:可以进行单腿站立平衡训练,患者患侧下肢站立,健侧下肢微屈,双手可扶住固定物体保持平衡,每次站立30-60秒,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和难度,可从睁眼站立过渡到闭眼站立。还可以进行平衡垫上的训练,站在平衡垫上进行左右、前后的重心转移训练。
意义:平衡训练有助于恢复下肢的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提高患者在行走和日常活动中的稳定性,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对于从事需要良好平衡能力工作的患者,如舞蹈演员、运动员等,平衡训练尤为重要;对于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平衡训练可以改善其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
2.步态训练
内容: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步态训练,开始时可使用拐杖辅助,患侧下肢逐渐增加负重。训练时注意保持身体直立,步伐均匀,脚跟先着地,然后过渡到脚掌。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
意义:步态训练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的关键环节。不同性别患者在步态训练中可能因身体结构差异有不同表现,女性可能需要更多关注骨盆的平衡;对于有肥胖病史的患者,步态训练要结合减重措施,逐步增加下肢的负重能力,促进跟腱和下肢整体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