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救治包括一般急救措施(采取平卧位抬高下肢、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补充血容量(建立静脉通道输晶体液、必要时输血)、病因治疗(针对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内镜治疗(止血操作和病变观察)、介入治疗(血管栓塞及评估决策)、手术治疗(选择适应证和合适方式),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救治措施。
一、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将下肢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体位变换时的耐受情况,避免因体位变化导致血压进一步波动。
2.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年轻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相对隐匿,需密切关注细微变化;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生命体征波动更需警惕,及时发现休克等严重情况的早期迹象。
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血时血液吸入气道引起窒息,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儿童患者呼吸道更狭窄,需格外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可采用合适的气道管理措施。
二、补充血容量
1.输液: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液,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对于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需适当控制,避免过快导致心力衰竭;年轻且无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但也要密切观察心肺功能变化。
2.输血:若患者血红蛋白低于特定水平(如成年男性血红蛋白<7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60g/L,或存在明显休克表现),需输注红细胞悬液等进行输血治疗。儿童患者输血需严格根据其体重、贫血程度等精准计算输血量,并密切观察输血反应。
三、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此类药物能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有利于止血。老年患者使用时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非药物或低风险药物干预方式。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对于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综合评估其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积极治疗原发病,停用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等。对于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病史的患者,需调整用药方案,并加强胃黏膜保护。
4.消化道肿瘤出血: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或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差异较大,需全面评估后制定合适方案。
四、内镜治疗
1.止血操作: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夹闭止血等。儿童患者进行内镜治疗时,需严格遵循儿科内镜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和操作方法,确保安全。
2.病变观察:通过内镜仔细观察消化道病变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老年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需评估其耐受能力,必要时可在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
五、介入治疗
1.血管栓塞:对于某些难以通过内镜治疗的消化道出血,可考虑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出血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进行栓塞止血。不同年龄患者的血管解剖结构和耐受能力不同,需精准操作。
2.评估与决策:治疗前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血管情况等,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决策是否采用介入治疗及具体方案。
六、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选择:经过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出血持续不止或存在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等)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不同病因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手术适应证略有不同,需严格把握。
2.手术方式:根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胃大部切除术、肠切除术等。手术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尤其是老年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尽量减少手术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