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多动症
小孩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可能由遗传、神经生物学及环境等因素导致;通过临床评估及依据DSM-5标准诊断;干预措施包括非药物的行为、家庭、学校干预及药物干预;对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家长和教师要多耐心理解,给予鼓励引导,调整教学安排,密切关注并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一、小孩多动症的定义与表现
小孩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可表现为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常难以保持注意,容易受无关刺激干扰;多动表现为手脚小动作多,坐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等;冲动表现为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如在他人讲话时打断别人等。
二、小孩多动症的可能成因
1.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ADHD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家族中有ADHD患者的儿童,其患病风险比普通儿童明显增高。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
2.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可能与多动症相关,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会影响大脑对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的调节。另外,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额叶发育迟缓等,也可能参与了多动症的发生。
3.环境因素
孕期及围生期因素:母亲孕期吸烟、饮酒、遭受感染等,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围生期并发症,都可能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
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等不良家庭环境,可能对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多动症发生几率。
学校环境:学习压力过大、教师教育方式不恰当等学校环境因素,也可能促使多动症相关症状的出现。
三、小孩多动症的评估与诊断
1.临床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家庭环境、学校表现等;同时会对儿童进行行为观察,观察其在不同场景下的注意力、多动和冲动表现。还会与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儿童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差异。
2.诊断标准:通常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的诊断标准。需要满足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症状在多个场景(如家庭、学校)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功能和学习成绩,同时症状发生于12岁之前等条件。
四、小孩多动症的干预措施
1.非药物干预
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症状,学习应对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的策略,例如通过制定计划、自我提醒等方式提高注意力。
行为矫正: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当儿童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集中或减少多动冲动行为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表扬、小贴纸等,强化良好行为;对于不良行为则采用消退等方法进行纠正。
家庭干预:家长需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儿童的行为表现,为儿童提供稳定、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学校干预: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为多动症儿童提供更适合的学习环境,如安排其坐在靠近讲台的位置,减少干扰因素,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针对其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2.药物干预: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中枢兴奋剂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评估和指导,并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等因素,优先选择对儿童身体和心理影响较小的方式,同时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情况。
五、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家长和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在家庭中,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儿童,而是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在学校里,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调整教学安排,不要因为儿童的多动等症状而歧视他们。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估,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措施,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康复和成长的环境。



